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务管理与教学服务建设研究

教务管理与教学服务建设研究

作 者:齐婷婷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250100)

 摘   要: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务人员服务学生,服务老师的质量,更好地做好学校与学院,学院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衔接工作,现特意进行教务管理与教学服务方面的建设研究。从教学管理模式、教学管理制度、提升自身素质以提高工作效率、反馈及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针对问题进行研究的方法和计划,并展示了实施研究计划后的显著成果。切实做到从教师与学生需求出发,细化规定,提升自我素质,转变工作理念,提高工作效率,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在服务与管理中育人。

关键词:教学管理新理念;两不出;教学管理新理念;机制灵活;服务学生;服务老师
一、研究内容和计划
1.改进教学管理模式,制定贴合自身学院特点的教务教学管理制度。作为院级教学管理部门,具有和教师、学生直接接触的优势,因而更能体察教师和学生的基本需求,并直接协同专业系、课程组去负责教学任务的审核专业建设。通过调研充分了解在教务管理范围中各类主体的实际需求,制定更加细化的制度,解决教务具体工作中常碰到的"冲突"问题。并将制度尽快落地运行,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实际效果再做出相应调整使之更加合理化,以便起到实际解决教务管理中的问题的作用。建立学委,交流生,第二校园,转专业群。实现与学生的直接联系,直接对口解决相关具体问题,实现与辅导员的脱钩管理。
2.教务管理制度的改革不仅要在制度上进行改进,还要从根本上转变管理人员的管理思路,根据学校的新形式新走向树立教学管理新理念。由于教务口上分工比较明确,各位教务老师的工作日程也紧跟学校的步骤在一步步推进,所以内部的团队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管理者形成一个紧密有效的集合体,才能使整个管理系统更加有效的运行下去。同时也不能只埋头苦干,碰到问题要先弄清楚时间发生的起因,思考一下解决办法,跟领导汇报情况的同时适当提出自己的想法,为解决问题提供一些思路,这样就能更加完善相关工作从而节省大量时间。立足当前,着眼未来,认真学习高校教育理论和管理科学知识掌握现代化管理手段,积极创新,服务师生。
3.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也要积极和其他学院的教学管理单位经常交流沟通,借鉴好的工作方法。同时还要提高管理技能和信息化工作水平,熟练运用办公软件和网络,充分实现办公的自动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校级和学生及老师的有效连接,形成快速完整的沟通回路,使信息传递顺畅、有序,快速!确实做到"两不出"。
4.建立教务服务质量反馈及评价机制,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完善服务体系。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教学管理工作存在问题
行政机构人员的精简,使得各高校管理人员承担着大量的工作任务。而且任务分工精细,从而有可能导致每天埋头于自己的任务分工,一味"穷忙",而无暇顾忌他人的事情,这就导致了消息闭塞,只了解局部,不明白全局,不利于整个管理系统的良好运行。其次,对领导分配的任务仅仅是简单执行,说什么就做什么,没安排就不去做;遇到问题时,不是去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把皮球踢给领导,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解决不了问题。另外,在职人员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新人上任以后,不能将其新鲜血液有效地注入管理系统,尽快发挥其最大作用,也是影响教学管理高效运行的重要方面。综上所述,由于高校管理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因此只有逐个解决,才能真正有效地推行高校教学改革。样可以从根本上杜绝领导分配任务,而工作人员不能按时按质完成的现象。有了完备的制度,再加上严格的执行,管理制度定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二)转变教学管理思路
高校管理制度的改革不仅要在制度上进行改进,还要从根本上转变管理人员的管理思路,不断摒除保守的思想和落后的认知,与时俱进,树立教学管理新理念。
随着高校扩招与个性化培养理念的增强,约束型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的高校管理,管理思路应向引导型方向转变,更多的去帮助大学生选择好适合自己的方向,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其完成各种学习任务。由于现阶段各管理人员分管任务已经十分明确,所以内部的团队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管理者形成一个紧密有效的集合体,才能使整个管理系统有效的运行下去。笔者认为,管理人员最需要改变的是从以往的指挥型转变为服务型的管理思路,不仅是服务于任课教师,更重要的是服务于现在的大学生。管理人员只有将服务于学生的管理思路深植脑中,才能真正提高管理质量。管理理念跟随时代的发展就能使整个系统不断的改进。
(三)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素质
要成为一个合格的高校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高等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基本原理与知识,熟练处理日常教学管理业务。还需要了解学科设置的基础知识、课程体系,了解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各教学环节的内部联系。另外,高校管理人员还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因为教务工作中需要和大量的数据打交道,那就使得熟练掌握日常文书处理相关软件,了解多媒体教学与计算机网络等变得尤为重要,同时要切实践行学校"两不出"原则,实现信息化办公,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更好更快的保障教学相关工作顺畅进行。
基于经济学院的专业设置特点,运用机制灵活的管理方式,以学生和教师为服务根本,从教学需求的角度为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提供第一手的解决思路和解决方案。在院系教学中起到了协调者,调整者,监督者的作用,在出现各种教学问题时能起到推动,协调和辅助作用。
(1)通过制定新的规章制度与评价机制实现挂钩,进一步强化内部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在各教学主体之间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明确权责。
(2)利用教学秘书在整个教学管理活动中第一手的数据资料为整个教学活动提供研究,分析的基础数据。以便及时发现现有运行模式中的各类问题,及时拿出解决方案,逐步使教学环节运行的越来越顺畅,合理。例如,经济学院的转专业学生和出国交流的学生在全校学院中人数占比在前三名,面对这两类学生的管理我们单独制定比其他学院更加严谨更加便于学生学习的管理方式,对于这两类学生的学分置换和学分认定单独出台成文的更加细致的规定,总结以往这两类学生经常碰到的问题尤其是第二校园的同学们常见问题,制定具体方案,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这样就能更加公平合理有效的处理学生的学分问题。
(3)面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教学难题和建议及时和系主任及相关课程负责人沟通,分析,做到沟通常态化,也可制定问卷的形式定期收集学生们的反馈意见,做到将来课程在安排,衔接性及难易程度上更加合理化不断优化我们的教学体系。
三、研究方法和计划
1.改进教学管理模式,制定贴合自身学院特点的教务教学管理制度。作为院级教学管理部门,具有和教师、学生直接接触的优势,因而更能体察教师和学生的基本需求,并直接协同专业系、课程组去负责教学任务的审核专业建设。通过调研充分了解在教务管理范围中各类主体的实际需求,制定更加细化的制度,解决教务具体工作中常碰到的"冲突"问题。并将制度尽快落地运行,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实际效果再做出相应调整使之更加合理化,以便起到实际解决教务管理中的问题的作用。建立学委,交流生,第二校园,转专业群。实现与学生的直接联系,直接对口解决相关具体问题,实现与辅导员的脱钩管理。
2.教务管理制度的改革不仅要在制度上进行改进,还要从根本上转变管理人员的管理思路,根据学校的新形式新走向树立教学管理新理念。由于教务口上分工比较明确,各位教务老师的工作日程也紧跟学校的步骤在一步步推进,所以内部的团队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管理者形成一个紧密有效的集合体,才能使整个管理系统更加有效的运行下去。同时也不能只埋头苦干,碰到问题要先弄清楚时间发生的起因,思考一下解决办法,跟领导汇报情况的同时适当提出自己的想法,为解决问题提供一些思路,这样就能更加完善相关工作从而节省大量时间。立足当前,着眼未来,认真学习高校教育理论和管理科学知识掌握现代化管理手段,积极创新,服务师生。
3.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也要积极和其他学院的教学管理单位经常交流沟通,借鉴好的工作方法。同时还要提高管理技能和信息化工作水平,熟练运用办公软件和网络,充分实现办公的自动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校级和学生及老师的有效连接,形成快速完整的沟通回路,使信息传递顺畅、有序,快速!确实做到"两不出"。
4.建立教务服务质量反馈及评价机制,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完善服务体系。
四、研究成果
(一)服务学生方面
 (1)通过制定更加细化规定引导学生在第二校园期间更加合理的选择修读课程,实现第二校园的同学回校后能够有效的转换学分;指导转专业的学生有效完成本学院的学习任务并及时置换原专业学分;
(2)使每学期的考试工作前期、中期、后期都能够按章办事,从出题,试卷装订,考试时间安排,监考安排,成绩录入,试卷回收,批改试卷规范审核,试卷相关材料完备后装订入库都做到有章可寻,能够确保考试工作完整严谨的完成;
(3)梳理学生选课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选课前适当引导学生如何正确选课,单独下发选课管理办法,需要注意的事项提前提醒学生以免造成错选或漏选,针对不遵从学校选课规定的同学督促及时做出调整或强制调整以免影响其他同学的正常选课。使整个选课过程能够更加优化。
(二)服务老师方面
(1)与评价机制挂钩调动老师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相关教学系列化培训,根据制定的相关规定使参加培训的老师能够实现全覆盖;
(2)降低老师的调课率以保证学生的学业能够保质保量完成;
(3)新学期及时下发课表,教务管理人员做到每门课的第一节课及时提醒老师按时按地上课并查课;
(4)对于每学期的课堂评价做到及时给老师反馈并在院级层面上就普遍存在的问题重点通报并提出整改意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程集中反映的一些问题,能够使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
通过制度的细化及个人能力的提升实现教务工作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对于我们的学生,教务人员应坚持做到在管理中育人,在服务中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