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下面,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鼓励质疑,激起向权威挑战的勇气
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同学在解完一道题时,总是想问老师,或找些权威的书籍,来验证其结论的正确。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他们对权威的结论从没有质疑,更谈不上创新。长此以往的结果,只能变成唯书本的“书呆子”。小学阶段,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应该培养他们相信自己,敢于质疑的精神,甚至应该养成向权威挑战的习惯,这对他们现在的学习,特别是今后的探索和研究尤为重要。若自己能找到一道题的巧妙解法,对学生来讲也是莫大的鼓舞。例如:一块长方形地,面积是 576 平方米,宽 8 米,如果长不变,宽增加到24 米,扩大后的面积是多少?按教材中的解答思路应为:先求长方形的长,576÷8=72(米);再求扩大后的面积,72×24=1728(平方米). 质疑:先求扩大后的宽是原来宽的几倍,24÷8=3;扩大后的面积就是原来面积的几倍,576 ×3=1728(平方米). 这种解法便于口算,计算简便,是一种巧妙解法。体现了学生对问题的再思考与理解。可见,教学中对这样的新发现、巧思妙解及时褒奖、推广,能激起他们不断进取,努力钻研的热情。而且我认为,质疑教学,对学生今后独立创造数学新成果很有帮助,也是数学探索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内容时,教师提前让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几种三角形的纸片。让学生试做每个图形的对折,使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有些图形能完全重合有些图形不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材的兴趣因素外,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因为课外活动是学生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它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它有利于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特长,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现在小学数学中开展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数学竞赛、数学故事会、数学兴趣小组、数字游戏”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能够站的更高,在学习上会更虚心,对数学课的兴趣会更浓厚。还可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学生积极性就会很高,教学效果就好。
四、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教师的设问是十分重要的, 课堂上提问,要避免随意性,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适时。要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 让学生用情感的驱动而生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时,我不是采用在空圆锥里装沙实验 的方法,而是提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都可以用一个什么公式来求它们的体积?求圆锥的体积能不能用底面积× 高?如果用圆锥的底面积× 高求得的是什么?”这样就自然 沟通了圆锥体与圆柱体的联系,然后借助教具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知道了圆柱的体积, 要求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知识很自然地得出了只要知 道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就可以求。
五、在数学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我往往选择一些符合教学内容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学到数学知识。如复习“认识人民币”这节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争当模范营业员和文明顾客”的游戏:我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各种玩具、学生游戏卡和一元以内的各种人民币,且每种物品都标上价格,把班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当“营业员”,另一组当“顾客”角色轮一次,在教室里展开购物活动,让“顾客”思考这么多钱可以买哪些东西,让“营业员”思考“顾客”给的钱要不要找?怎么找。学生通过买卖活动表现得大胆仔细,而且非常有礼貌,他们不仅加深认识人民币而且也能算出要找回的钱。两次后评出模范“营业员”和“文明顾客”,这样既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学到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浓厚兴趣。 又如我在教学“千米和米长度单位间的换算”中的巩固练习课的一道思考题:一幢宿舍楼,每层有20 个台阶,每个台阶的高度是15 厘米。一个同学从一楼走到三楼,他升高了多少米?对这一道思考题,我没有马上让学生去面对而且以“登高”的游戏来把学生男女分成若干组,从教学楼的一层跑上四层、比一比,看哪组快。这一情境,学生可高兴极了,他们以满怀必胜的信心。一口气就从教学楼的一层跑到四层。趁着学生的兴致高涨,这时我马上把学生带入这道思考题中来,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把知识的获得与思维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活跃了学生思维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在新课程数学教学实践中,“数学生活化”和“数学趣味性”学习是密切联系的,数学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是在教师有组织的指导下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活动。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技能还需要我们做许多的工作,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和实践。只有通过全体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将实际活动与学生的内心感受、情感体验结合起来,发挥他们的群体功能,提高学生的个体动力,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更多的数学素养,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