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企业管理学教学改革的途径

浅谈企业管理学教学改革的途径

作 者:魏金萍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401331)

      【摘要】随着沉重主体地位的确立及师生合作关系的形成, 传统教学论中的“ 教师中心论”逐渐被现代教学论的“ 教师主导沉重主体论”所取代。这种新的教学观反映到教学模式的发展中, 必将导致由教师中心教学模式向师生合作教学模式的发展。本文主要探讨企业管理学教学改革的途径
       【关键词】 企业   经营管理   教学   改革

   企业管理学是将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一般原理运用于企业,但其对象和客观环境都是多变的。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 研究和探讨企业经营管理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其教学理论, 而且有益于提高教学技能和效率。
  一、企业管理学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一)企业管理学的教学特点
  1、实践性。
  企业管理学是一套完整而科学的管理体系, 是实践经验成果的总结与精华。因此, 对其学习必须与实践结合, 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 同时, 又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实践中运用相关理论开展管理实践活动[1]。
  2、综合性。
  由于管理的复杂性, 企业管理学必须综合应用其它相关知识, 理论基础已不再单纯依据经济学和管理学, 其它学科在企业管理中也应得到广泛应用, 如哲学认识论、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哲学、金融学等, 同时还要运用现代数理统计理论、现代计算技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社会学、管理学、工艺学、美学等理论为企业管理服务。
  3、应用性。
  因此, 其应用更具有科学性,必须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不能一个模式“教与学” 都要强调其应用性。
  (二)企业管理学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1、教学模式发展的多样化趋势。
  上世纪90年代以前,企业管理学的教学实践基本上由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和杜威的教学模式先后占主导地位,教学模式单一。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和对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企业管理学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如:网络教学模式、远程教育模式、范例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为教学实践提供了优选教学模式的广阔空间。
  2、演绎化教学模式成为未来的。
  发展主流演绎教学模式起点于理论假设、形成于演绎,它更加强调教学模式的科学理论基础。诸如20世纪90年代以后产生的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源出于罗杰斯的“非指导性咨询”,企图把生活指导与学科指导、行为与知识的学习统一起来抓)、集体性教学模式等。企业管理学将借鉴上述教学模式,更加注重以科学理论作指导,主动设计和建构一定的教学模式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2]。
  3、教学模式趋向于合作化和情意化。
  随着沉重主体地位的确立及师生合作关系的形成,传统教学论中的“教师中心论”逐渐被现代教学论的“教师主导沉重主体论”所取代。这种新的教学观反映到教学模式的发展中,必将导致由教师中心教学模式向师生合作教学模式的发展。同时,教学模式的发展应顺应教学改革的深入和社会需要人才规格的形势变化,同时,情意化教学模式的出现也将成为一种必然,它强调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在教学实践中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二、TBL模式在《企业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企业管理学》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教与学,一方面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另一方面是通过相关的专业训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方法,以及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而其中的一个最基本的素养就是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因为任何企业包括企业从创立到发展壮大的每个环节、每个阶段都是团队协作的结果,所以将TBL模式引入并贯穿到该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显得十分必要[3]。
  (一)任务设置与分配
  主要是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结合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学生能力水平的任务。任务的设计首先要考虑通过这些任务的完成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完整的理解和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对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可能遇到的基本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团队协作的能力增强,即任务必须是通过团队每个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另一方面教师对课程体系的主次有个清晰的认识,同时设置与分配的过程中应与学生共同讨论,任务的专业水平、工作量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条件来确定。在《企业管理学》总论学习完成后,就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的成员数5—7名。然后与学生共同讨论确定每组的任务。每组的任务确定后,小组学生展开讨论,明确每一个学生在团队中的角色,确定各自的子任务[4]。
  (二)学习活动组织
  学习活动的组织是确保TBL模式教学法达到理想效果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组织同学团队内部讨论(Intra-Team Discussion)、团队间讨论(Inter-Team Discussion)以及教师总结(Teacher Summary and Wrap Up)。这些活动主要安排在课堂,这样做的目的是一方面可以督促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同时可以保证当学生遇到比较难的问题经过小组讨论也无法解决的时候及时得到教师的启示和反馈。
  而要将这三个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技巧,把握学生讨论的进度,同时通过引导将讨论引向深入,从而达到预期效果。其中包括“能够创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气氛、及时回应个别学生的需要以及引导学生在进行反思性对话和批判性思维过程中通过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自己发现答案。”
  (三)团队学习的同行评估和评价
  要保证学生能够认真参与团队的协作共同学习当中,必须要有套完整的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包括个人表现、团队表现以及同行评价。教师应该提供资源引导学生如何做出建设性的评价和反馈。具体讲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设定标准。主要有:小组行为、个人行为以及个人行为团队贡献,具体讲包括合作性、灵活性、可靠性、出勤、态度,尊重团队成员、预习、积极主动、领导、沟通、决策能力等方面[5]。
  2、让学生参与评价工具和程序的设计。只有当评价工具和程序以及标准是学生亲自参与设计的,学生才会支持这套标准和程序,才会在评价过程认真评价,得到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结果。同时,也需要教师给学生的评价一个恰当的“赋权”,即在最终的考核结果中,学生的评价权重是多少,占多大的分量。
  关于赋予权重多少,Larry Michaelsen教授认为,教师主要是考虑这个权重达到足以影响学生的最终成绩从而促使学生认真进行评估。同时对于这套评价工具和体系还要便于教师的管理和调控以及让学生认识到通过这套工具进行评价是公平和公正的。
  3、阶段性评估和评价。即在团队学习过程中每完成一个任务之后开展一次评估和评价,这样做的目的是一方面是使学生在最后总结性评估之前能够有机会在平时发展自己评估的技能,同时也可以促进团队的效力以及提高学生的技能。如果一个学生不能早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团队成员不可接受并加以改变的话,这是不利于整个团队的发展的。所以阶段性的评估的开展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行为的改变,不断提高团队协作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整个团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涂维亮. 农业企业管理学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J]. 中国农业教育,2006(01).
[2]厉昌习,李国栋,薛兴利.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 科技资讯,2007(35).
[3]陈影,邓博文. “畜牧业经营管理”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建议[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0).
[4]“十二五”国家兔产业技术体系长春综合试验站团队成员简介[J]. 吉林畜牧兽医,2011(04).
[5]李长权. 集成技术在玉米高产创建活动中的应用效果[J]. 云南农业,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