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从“学以待用”到“以用带学”——以《生活中的民族纹样》为例的美术教学策略

从“学以待用”到“以用带学”——以《生活中的民族纹样》为例的美术教学策略

作 者:吴晓丹 (浙江省东阳市巍山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巍山校区 322109)

 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大多遵循的是“学以待用”的原则,却遭遇了“学”的效率不尽如人意,“用”的效果也难保证的问题。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背景下,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提出了“以用带学”的教育主张,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本文以《生活中的民族纹样》为例,课堂始终遵循“以用带学”,把学生带入“用”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具体的任务情境中主动探究知识和技能,形成持续学习的动力,提升其美术基本素养。

关键词:学以待用;以用带学;教学策略
我所任教的学校因当地加工企业发达,聚集了许多少数民族的员工,因此,学校的孩子也是民族荟萃。为了适应各个民族孩子的口味,我常常在课堂上讲得苦口婆心、示范得面面俱到,但是,学生似乎并不感兴趣,课堂教学秩序不尽如人意,效率不高。
最近有幸拜读了尹少淳教授提出的“以用带学”的教育主张。我国的基础教育遵循的多是“学以待用”的原则,“学以待用”是指先学习,待到有用之时再直接运用,即古语云:“养兵千日 用兵一时”。“学以待用”有它的长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呆板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在机械学习的状态下,“学”的效率不尽如人意,“用”的效果也差强人意;“以用带学”是指教师把学生代入“用”的情境中,让学生学会主动去学习。“以用带学”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学习,使他们充满对知识的渴望,这样他们才会有兴趣去探索。这些观点让我茅塞顿开,尝试着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
本文以《生活中的民族纹样》为例,介绍笔者在美术设计教学中对“以用带学”教学策略的初步探索与点滴体会。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生活中的民族纹样》是浙美版五年级上册的内容。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感受民族纹样的造型和形式美,把自己喜欢的民族纹样应用于平面图形设计中。教学内容很贴近学生实际,也是设计教学很好的一个素材。
但是,教学结束后,教学效果不佳,最终能认真完成作业的还是那一小部分学生 。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学生学习热情不高?通过交流,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认为“美术课学这些没有用”。这一问题引发了我的反思,经过多次分析、探讨,我为学生设置了一定的情境以完成任务。
我设置的情境是:老师收到一张招聘信息,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即将开幕,XX饰品厂急需一批民族饰品参展,向大家征集各类具有民族纹样的生活用品。学生们听到消息后,都跃跃欲试,想要一试身手,但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提出了一连串问题:“什么是民族纹样?可以设计哪些生活用品?需要哪些工具、材料?……”
面对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我没有立即给予解答,而是让他们先自己去寻找答案,然后尝试设计。在动力和压力的作用下,学生开始主动查找资料,了解民族纹样的特色、造型、用色,搜集素材,探讨设计方案,描绘草图,遇到问题及时找老师求助,忙得不亦乐乎。
二、赏析经典,探究方法
在学生初步掌握民族纹样设计的相关知识后,为了提高他们的图像识读能力,同时培养其设计技巧和创新能力,我设计了一个精品民族馆赏析活动。我让学生们先自由地“读作品”,说说对作品的整体感觉,美在哪?猜猜是为谁设计的?……然后引导学生深入地“读”作品,分析作品的构图、造型等构成要素和色彩特点。在学生欣赏、分析了作品的形式之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的细节,分析各局部之间的关系,揣摩设计者的设计思路:“作者要传递什么样的信息?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图案?”这样,学生从形式到内容、从创意构思到呈现方法等多个维度对纹样的设计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从而为接下来的设计实践提供了必要的方法支撑,同时也激发了他们深入学习设计知识要点的兴趣。
三、主题设计,创意实践
通过前面环节的学习,学生们认识了民族纹样的美,也设计了一些生活中的常用品,亲自动手进行创作实践的欲望更强烈了。于是,我提出设计任务:设计一件带有民族纹样的生活用品参加义乌国际商品博览会。同时建议学生们在动手之前小组思考、讨论这些问题:①确定什么用品参展?②为什么要设计这件用品?③民族纹样怎样巧妙地融入其中?④运用什么材料来制作?
在讨论中,学生们介绍了自己确定的设计主题,并阐述了原因,同时,我特意强调“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别设计那些卖不出去的东西哦!”类似的话语并出示反面示范激励学生,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设计品是无人问津的。在“用”的方面给学生一个度,反面示范的运用直截了当地提醒学生平面设计上度的把握。
四、实境展示,多元评价
展示是促进学生自我认识的手段,也是让学生体验成功喜悦的途径。我把学生的作品拍照后发送给xx厂长,为部分优秀学生颁发荣誉证书,还把学生设计成果展示在学校的橱窗、公告栏、廊道两侧,不同民族主题、各种风格的设计品形成一道亮丽的校园风景线,引得全体师生驻足观看。我发现,展示过程中还有不少学生都曾“返工”,原来,来自于厂家的反馈信息和展示现场参观者的评价对学生的自我认识产生了比课堂评价更好的促进作用,看来,这些以现实的“用”为标准的现场评价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起了很大作用。(图1-8)
核心素养本位的“以用带学”美术教学策略,首先改变的是学生的 “学”,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主动地探究知识、学习技能,研讨设计主题、创造性地进行作品设计,整个学习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因而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其次,它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契机,未来,教师与学生在知识上将处于平等的地位,如果我们不再转变新理念、新方法,甚至有些东西自己都不会“用”了,还有什么资格去教学生“学”呢?
参考文献
[1]斯考隆.教师备课指南:有效教学设计.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尹少淳.小学美术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陈铁梅.美术教育的真谛.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