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实践应用
作 者:李敏 闫冬
(新乡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河南 453000)
大
中
小
摘 要:为了实现对高校实验教学的深化改革,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积极的引入设计性教学模式,选取恰当题目开展设计教学活动,强调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鼓励学生把和生活实际联系起的实验项目设计出来。本文将主要致力于探究研究性教学模式在医学微生物学中的实践应用,首先指明具体教学现状及主要问题,从而详细的探究实践应用效果,以期培养出学生创新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模式;实践应用;医学微生物学
一、教学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存在现状
验证性实验是主要的传统教学模式,通常情况下,教师会先准备好实验器材,同时教师在实验的时候,讲解出实验的注意事项、器材、步骤、目的及原理,之后学生在教师的示教下机械式的按部就班进行模仿,获得仅仅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的实验结果。此般教学模式让学生养成不思考的惰性,束缚了他们的个性发展[1]。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育的主要问题,且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科学的发展,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及实验方式,把教学转变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研究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倡导探究、自主性学习,且研究性实验教学已经获得在临床、基础医学上的推崇及认可,是一种教学改革的方式,同时在医学检验教育中获得极大的应用及尝试。
(二)主要问题
主观能动不足。实验课时有时会延长下课时间,但是有时较少,不免会产生学生的抱怨及不满情绪;在实验设计及选题中,一些实验小组组长敷衍了事,且不够认真负责,偏离实验教改初衷;实验小组间存在浪费实验材料,合作意识缺乏的现象。
客观条件的限制。针对于实验设备及场地而言,研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施提出更多要求。例如:学生在制备培养基时,因实验室空间限制,仅仅应用超净工作台及高压蒸汽灭菌器于指定房间中。同时因短缺的实验室设备及材料,难免学生不会设计一些属于自己的实验[2]。
二、研究性教学模式应用于医学微生物学中
(一)掌握基本实验技能
要求学生按照有关实验要求及目的,积极的开展设计性实验教学,实施材料步骤、方法。假设实施设计实验教学时,学生并未完全了解微生物学实验基本知识,显然是难以实现的。所以要求学生在实施设计实验教学前,需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这门课程较为新颖,且对于大学生而言,研究性学习为全新事物。所以教师需致力于指明实验方向,结合教研室实际情况及本校学生,按照自己的可行性及兴趣提出实验课题。之后自由化的组成6-8人的研究小组,按照所选课题有关性,小组长负责实现和指导教师的联络,以及成员的研究分工。同时经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各小组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查阅有关资料。另外,技术路线、具体步骤、课题名称、研究主要内容、参考文献等是设计方案主要包含的内容。在确定之后,因研究小组组长向全班学生及指导教师陈述此研究方式。全班学生及指导教师均提出问题,成员也积极的回答[3]。要按照所讨论出的情况,指导教师评审研究方案,或者提出一定的修改意见等。此次实验教改便于学生采集自身、 食堂或卫生所、土壤、超市食品等标本。学生进行物体表面消毒及灭菌、霉菌总数、致病菌检测等的研究,从培养基的制备、样本的采集及处理开始,便于学生建立有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有菌观念的意识,全面掌握基本的医学细菌学实验技术,拓展应用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下述为具体实验内容:毛囊炎脓汁标本病原菌、土壤中厌氧性细菌鉴定及培养等检测。
(三)鼓励学生设计联系生活实际项目
针对于各专业医学生而言,医学微生物学是其基础课,密切关联着检验、预防、临床医学等,有较强的应用及实践性。同时对设计性实验设计中,需致力于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理论基础知识,结合起实践及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在检测样品中细菌数量实验中,用平板倾注法进行,鼓励学生设计不同实验方案,并采集生活中常见样品,解释或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假设经检测消毒奶细菌数量及灭菌奶的差异,明确常见于日常生活中存储方式、保质期等不同,提出其处理工艺的差别。这和实践联系的实验项目,能够充分发挥设计教学模式的优势及价值,鼓励学生放手实施、大胆拓新,激活学生思路[4]。
(四)完善考核方式
以实验报告为主是传统实验考核方式,但是因很多学生仅仅拷贝他人实验报告,以及图方便和糊弄老师,这样的方式难以反映学生实际能力及水平。所以,注重于综合素质,从过分倚重学习成绩出发,完善实验考核方式,注重于关注过程。我们需规定给予一次补考机会,给实验考核不及格者,选择多方面考核的综合评定法,假设不及格则把参加理论考试资格取消掉。下述为主要考核内容:1)期末考试成绩:实验基本技能是主要考试内容,同时学生答辩后独立完成,占实验总成绩40%;2)平时成绩分4部分: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发展情况占20%;参与研究性学习态度占10%;撰写答辩及研究性报告占10%;技能掌握情况、学习及研究的方式占20%。总体上占实验总成绩60%。
(五)改进教学手段
实验室教师做好准备工作的基础上,传统实验教学的教师先讲解理论,再示范操作有关步骤,最后学生展开实验操作。不完整化的“掐了头” 的实验,是课堂上学生所实际完成的,缺少实际中遇到问题解决的能力,以及经实验准备工作而决定步骤、预测结果、了解原理、参与设计等机会。另外,研究性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打破传统单一化的实验研究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式学习。重视发挥学生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体现主体地位。指导教师基于整个实验中,需为小组成员提供指导及咨询,掌握其活动情况,解决发生的问题及偏差。同时学生在研究中,需相互配合、体现合作及分工统一,分工负责各自任务。
参考文献
[1] 冯龙,江华,梅雪等.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7):40,42.
[2] 吕杰,刘从森,陈勇等.基于科研能力培养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5,(7):610-613.
[3] 佟伟,李宏伟,董颖等.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20):3781-3782,3789.
[4] 马伟峰,范宏英,龙北国等.研究性教学在医学微生物学中的探讨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