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作 者:唐晓丹 (广东高州师范附属第一小学 525200)

 摘   要:语言表达是人们生活和学习交流的重要手段,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经过不断训练才能达到。新课改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实的要求。因此,我们要运用新的理念,为学生搭建各种语言实践平台,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是人们生活和学习交流的重要手段,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经过不断训练才能达到。新课改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实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因此,我们要运用新的理念,为学生搭建各种语言实践平台,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我们的语文教材为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提供了较广泛的内容和多种形式,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多去搭建语言训练的平台,课堂上多创造语言表达的机会尽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表达实践,对学生的语言发展很有帮助。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几个教学案例来谈谈平日里我在对学生语言训练方面的三点感受。
一、发现文本,仿说仿写
语文教材的课文具有多元的文本资源,其中在很多例文中作者的描写精妙、恰当,富有指导意义。抓住教材中作者在描写上的闪光点,顺势利导促其体悟,感受作家在语言表达上的巧妙及精炼。这对学生学会表达,发展语言有非常好的引领作用。
《卢沟桥》是一篇说明文,作者用词准确,而且形象生动。文中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排比等等的写作手法,把距今千年的卢沟桥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教学中,我指导学生画出作者对卢沟桥的各种描写,逐一比较这样的描写好在哪儿。再聊到了家乡的造型美观的文笔塔,学生众说纷纭。学生在品味和体会中感受到,自己平日里说家乡的造型美观的建筑物,除了直白地说它很美就无话可谈,而作者却用更为生动,恰当的方式表现出卢沟桥的独一无二,这样的表达和描写,值得学习。在进一步的品析中孩子们领会到语言表达的重要性。课后,我根据课后星号题布置了一道小练笔,学用作者的表现方式或自己有创造性地尝试用一段话写家乡的造型美观的建筑物。可以先参观,或者请别人介绍,上网查找资料……
这样的训练很有实效地帮助学生积累语言,锻炼描写,同时其语言表达能力也在积累和练笔中得以提高。    
二、针对教材,因“材”施教
每一课的教材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有的课文中含着丰富的词汇,是积累语言的好范例,有的课文蕴藏着典型的句式资源,用好它就能大大发展学生的语言说话能力,还有的课文中包含着段式及篇章结构的呈现方式,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巧妙地将语言训练揉入其中。
《可爱的西沙群岛》一课是一篇写景的课文,无论是篇章结构的习作指导上,还是语言训练上都是一篇极好的例文。文中在对海底珊瑚的描写中作者运用了这样一个句式: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支的鹿角。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有的……有的……有的……”这个句式在表现形式上的多样性,我收集了多种珊瑚形态的图片,在课堂上一一展示,学生在看的过程中就形象地感知到珊瑚的多样形态,(课件出示多种形态的珊瑚:随图讲解)在形象感知之后,我引导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说话,因为有了前面的形象感知,所以语言的训练变得水到渠成。至此,我又深入引导:除了珊瑚之外,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品种繁多,也能用上多个“有的”来表达呢?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课堂上充分地练说,学生带着成功的喜悦,把这种句式扩展到了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地方:课间活动的场面、元宵节上各色的灯笼、动物园里动物们的表演,春节联欢晚会上精彩的节目……这样的设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想象的能力被激发出来,想到的事物有各种各样,千奇百怪。几个有层次的训练,照顾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扩大了学生的训练面。学生言之有物,自然能乐于参与。
三、抓住练点,层层深入
语言的表达是在对课文的理解之上的,还要利用好语文课堂上的某些环节,抓住训练点,层层深入,充分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首先,妙用插图,练说话。
小学语文教材中绝大部分课文都配有生动形象的插图。这些插图,充分体现了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能激发学生观察、联想,进而产生说话的兴趣。我们应积极利用这些插图来设计口语表达训练。如《群众也在淋雨》一课,作者写出了在倾盆大雨中,周总理和人民群众冒雨欢送外宾的场面。在这里,我们可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说说出现在插图中而课文又没有叙述的情景,以拓宽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感悟,锻炼口语表达的能力。
其次,重视复述,练口语。
复述是促使学生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的重要途径。复述课文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地积累语言和熟练地运用语言,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在阅读课堂上,我们可根据课文的内容和特点,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复述形式,复述段落,复述全文,或详述、略述,甚至要求学生大胆想象,创造性地复述。在交流阅读感受的同时,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如《九色鹿》,此文内容浅显易懂,语言口语化,情节曲折动人,为孩子呈现了一个神奇幻想的世界,符合孩子的审美情趣,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分述故事情节,交流阅读体会,提倡理解的多维与多元。还可以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设计思辨性的话题,组织正方、反方进行论辩,相机引导、评点、激励,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说理的层面上得到训练。通过复述训练,促进学生实现对文本语言的感受和内化,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第三,巧用补白,促表达。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由于篇幅限制和编者布局的需要,有的在细节处有所省略,有的在结尾处言虽尽而意未穷,这些都为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留下了广泛的空间。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材特点,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进行合理的想象性的补白训练。
口语表达能力是一个人融入集体、融入社会的基本能力之一。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学生必须毫无例外的用自己的话口述一切领会的东西。”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不尽相同,只要我们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拓展训练渠道,就能为学生积淀口语表达的深厚底蕴。
参考文献
[1]对当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建议思考-华夏教师-2016(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G].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陈延军.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