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接踵而至的经济危机令信用社会中的人们不得不更加严苛地审视当今世界的信用评级机制。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从一般角度和中国的具体角度对目前信用评级偏差现象进行因素分析。
关键词:信用评级偏差;因素;分析
一、信用评级概述
信用评级(Credit Rating),又称资信评级、信用评估,是一种为社会提供资信信息,或为单位自身提供决策参考的社会中介服务。信用评级源于美国,1902年,穆迪公司的创始人约翰·穆迪开始对当时发行的铁路债券进行评级,后来延伸到各种金融产品及各种评估对象。由于信用评级的对象和要求有所不同,因而信用评级的内容和方法也有较大区别。
二、信用评级现状分析
(一)主权国家信用评级现状分析
作为"金融市场的看门人",评级机构应充分发挥主权信用评级的预警作用,但从几次金融危机期间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穆迪、惠誉)的表现来看,主权评级的调整非但没有体现好的预警作用,反而表现出明显的顺周期性和滞后性。从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到2010年爆发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三大机构均未能在危机发生之前通过评级调整发出预警,反而是在经济萧条、金融危机之际大幅下调相关国家主权评级,加剧投资者的恐慌情绪,对危机国的金融稳定产生严重冲击;三大评级机构的过于保守和严苛的顺周期性评级指标也饱受诟病。
(二)债券信用评级
在传统的公司债和政府债市场上,中央和国有企业发行债券的评级质量较差,而民营与其他企业债券评级质量较好一一反映了政府背景的企业在获得评级时可能有更大的话语权;从中介机构角度来看,排名靠前的主承销商承销的债券信用评级质量可能较差--这同样由内部利益关系导致。
三、因素分析
通过以上信用评级现状分析我们发现,目前信用评级结构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评级标准不一、方法落后、内部利益勾结损害市场公平等方面。下面,我们将从世界范围内的一般原因以及存在中国国内的特殊原因做具体分析。
(一)一般原因分析
首先,信用评级机构共同存在的问题就是评级方法上的一些不足。目前世界上主要的评级机构基本上采用专家打分法进行评级,而专家打分法中权重确定标准是在假定信用因素对不同企业资信的影响是固定的基础之上制定的。但是由于影响信用风险的因素十分复杂,不同企业所面临的情形各异,各影响因素对不同的企业影响也不完全一致,采用简单的算术平均法确定信用级别显然无法科学揭示信用风险。
其次,评估方法和评估模型存在缺陷。在结构化金融产品领域,评级机构的评估方法广招质疑。受时间、信息不完全、人才紧缺等客观因素限制,目前评级机构在结构化金融产品领域评级质量较低。
最后是信用评级机构的角色冲突:
(1)"准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双重角色冲突:目前,信用评级机构出具的评价报告是监管者考核各类企业及相关债券的重要依据。一些对信用评级有明确要求的规则也已经写入法律,这也间接地使评级机构成为市场上评级需求方遵守相关规定的督促者与监督者。但是评级机构作为普通市场主体又必须接受监督,在效益最大化与风险最小化的原则下,评级机构为降低风险,往往加入"免责条款",但这也间接地削弱了评级机构对投资者的责任感,增加整个市场的投资风险。
(2)"评级购买"(ratings shopping)缺陷:目前,信用评级行业的付费模式从投资人付费转向了发行人付费。在这种商业模式下,信用评级行业就面临着"评级购买"的重大缺陷:第一个是评级虚高也就是说一家评级机构会提高其评级让发行人感到满意,从而招揽客户;第二个是评级选购也就是说发行人会来回在不同评级机构中做预备评级,然后让把评级生意留给给愿意给出最高评级的机构。
(二)存在于我国的非典型原因
(1)信用评级机构公信力低:目前我国信用评级结构资产规模普遍偏小,而且评级产品以短期融资券等债券产品为主,还不够成熟。加上当前,在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内信用评级机构给债券发行人评定的信用等级普遍畸高,区分度低,导致同一级别的企业具有不同的风险水平差异,给投资者决策带来巨大困惑,进而加剧投资在对国内信用评级结果的不信任。
(2)"多头监管"难以形成有效监管体系:目前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监管主要由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等多个部门实行归口管理。一方面由于标准不一形成了"多头监管"的监管模式,另一方面又由于对信用评级机构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管体系,许多方面成为监管空白区。毋庸置疑,"多头监管"一方面不仅增加了监管成本,降低了监管效率,还提高了被监管机构为应付不同监管机构的要求而必须承担的经营成本。
(3)信用评级监管法律缺失: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信用评级机构得到较快发展,但信用评级机构大多由社会力量开设,并作为普通中介服务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成立。我国在国家层面上至今都尚未针对对信用评级机构形成法律体系,信用评级机构法外自由裁量,法律荒芜区更易滋生乱象。
参考文献
[1] .沈凤武、郭海川、席宁,信用评级理论方法综述[J],化工管理,2011年第12期.
[2] .朱悦蘅、叶兵,信用评级机构的角色冲突与法律监管[J],金融市场,2011年第12期.
[3].周昱今,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制度性缺陷与破解对策[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12月.
[4] .郑又源,我国信用评级机构规制与监管问题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5].张帅,信用评级机构收费模式中外比较研究[J].征信,第2013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