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作为义务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来说,应该怎样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把语文教学同提高学生的素质结构起来呢?在此,根据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体会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培养兴趣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前提。
兴趣是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种心理现象,他在学生学习的智力活动中起着定向、调节、维护、强化的作用,使智力因素不断发展,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原动力和前提。不少学生语文成绩差,并非智力低下,而是非智力因素的不良影响所致。因此要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前提。教育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耐心启发诱导,使他们正确认识理解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知识价值观念,以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其次,要注重挖掘和选择教材中兴趣因素最深、事例最典型的内容,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以及生动有趣、灵活多变的各种游戏、故事会、讨论会等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之在学习语文时拥有良好的心态,保持浓厚的兴趣。比如每周召开一次生动有趣的故事会——讲述文学家和伟人的学习故事,把教材中生动有趣的内容编成戏剧进行表演等形式,都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好方法。
二、发展思维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
智力是指人认识、掌握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等诸多方面。对学习语文来说,学生的智力素质以思维最为重要。因此要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第一要从具体的情感认识入手,加强直观教学,注重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中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地概括,逐步训练学生由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能力。第二要加强思维训练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在进行一系列的知识训练和运用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学会综合概括,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比如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训练就是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思维训练方法。第三要适当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知识是智力和能力的基础。同时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又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改进课堂结构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
以前普遍采用的课堂教学结构 ,在教育教学中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素质教育的落实。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 ,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要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 ,掘弃那些落后、单一的课堂结构是很有必要的。根据教材和全体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素质的因素,科学、合理地设计新颖、实用、高效的课堂结
构才是我们目前的当务之急。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我们每个教师要对素质教育有个明确的认识,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真正做到素质目标课程化,课程内容素质化。把改革课堂机构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课堂、课程中充分体现出来。其次,要根据教材的实际,精心设计新颖、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过去那种由教师一人包干到底、重分析、轻训练的高耗、低效的教学现象。如各年级的古诗教学,由于每首古诗之间的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所以,在进行古诗教学时,我们采用自学型是最理想的方法之一。先由教师有意识地在第一首古诗中授予学法,然后,要求学生按照教师教的方法自学另外几首,这样既授予了学法,又培养了能力。三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采取与学生心理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为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胆量,我们就组织学生对课文中的疑点进行广泛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老师只是适当点拨;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动手中理解课文内容,我们就采用实验型的教学方法。如《捞铁牛》这篇课文,学生对浮力不够理解,我们便可让学生分组实验,体会水有浮力这一现象,从而理解捞铁牛的方法——利用水的浮力,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四是要认真上好语文活动课,把活动课看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手段。活动课即可在教室内进行,也可在室外进行,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生活进行考察,变小课堂为大课堂,变一课一堂为一课二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