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既有外显学习,也有内隐学习;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内隐学习与缄默知识获得的指导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内隐学习与缄默知识是普遍的心理现象
(一)什么是内隐学习
北大教授沈政在《脑科学与素质教育》一文中曾举过这么一个例子,可请一位朋友到你家做客,先跟他在客厅中聊天,客厅墙上挂许多字画,但你们并不谈及墙上的字画。随后请朋友到另一间屋子,拿给他一张写满许多偏旁、部首的半个汉字的纸,请他用笔把这些半个字补笔成完整的字。统计他的补笔结果就会发现,这些字中许多是客厅字画上的字。然而你问他是否按客厅字画上的字完成的作业,他会说:“客厅中有字画?我怎么没看见!”无意中映入眼帘的字,竟在随后的补笔任务中无意中冒了出来。
沈教授例举的学习现象就是“内隐学习”。从上述例子可以体会到,内隐学习就是在没有意识努力的情况下获得知识的心理过程。它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不要付出意志努力,还没有采取问题解决的策略,就获得了知识。内隐学习是相对于外显学习而言的。外显学习是有明确的目标,须经过意志努力,还须运用一定的策略的学习。
无意识性,也就是自动性是内隐学习的基本特点。
二、学生获得内隐学习和缄默知识的指导策略与方法
减少功利性阅读,培养阅读兴趣。课外阅读,老师的指导,应使学生尽量减少功利性阅读,不去刻意追求读书、写作的立竿见影。如果老师追求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立竿见影,学生就会去多读作文选之类的书;老师追求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立竿见影,学生就会去多读短文练习之类的书。只有淡化阅读的功利性,学生才会去多读文学性作品、科普作品,才能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学的熏陶,科学的滋养。
指导课外阅读,应没有直接的具体的要求,引导学生在自由阅读中追求 “感觉”,追求对语言文字的感觉,追求对生活生命的感觉。“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引导学生把热爱阅读和热爱生活结合起来。当学生愿意在匆忙中回顾一眼路边的小花小草,愿意关掉流行音乐去聆听燕子的呢喃,他们也许才能真正懂得什么是“又是一年芳草绿”,他们也才真正收获了阅读的愉悦。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共存于每一次的认知过程中,两者或相互协同或相互排斥,促进或延缓个体认知与情感的发展。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协调外显学习与内隐学习。
1、把内隐学习融进教学目标
把内隐学习融进教学目标,除了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目标必须比较明确,要有量化和程度的要求外,程序性知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则要求适当模糊。比如,《白鹅》的教学,教学目标中“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抓住特点写的方法”和“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是程序性知识,学习和体会的“度”是比较模糊的;又如,《月光曲》的教学目标中,“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是情感性、价值性目标,感受、体会到什么程度,也是比较模糊的。在含有内隐学习的教学目标的导向下,要采取相应的有利于结合内隐学习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比如,从情感的维度切入课文内容的策略,语言的品味与感悟的策略,引导想像的策略等。
2、在外显学习指导过程中渗透内隐学习
百年来,几代人对汉语文教学现代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总结了汉语文的读写规律。掌握读写规律,用读写规律指导读写和重感悟重整体感知可以相得益彰。小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必须把基本的读写知识教给学生。
学生要学习的读写知识,是外显学习指导的主要内容,老师要胸有成竹。我们要特别重视课标教材中的“我的发现”和“交流平台”, 第一、二学段在“我的发现”安排有关字词句的读写知识,第三学段则在“交流平台”中安排有关篇章的读写知识。老师对这些知识要心中有数,随课文渗透有关知识的学习指导。此外, “九义”教材对外显学习的指导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经验,读写训练项目,体现了基本的读写规律与读写方法的外显学习的指导,比如,怎么分段,怎么概括段意,怎么体会句子里含着的意思,怎么概括主要内容,怎么归纳中心思想等,教材中体现的方法都比较简便,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加以借鉴,应用到外显学习的指导中。
内隐学习,要怎么渗透到外显学习过程中呢?
一是留给充裕的读悟时间。初读课文时的直观式感知,要留给比较充裕的时间,初读要充分;精读课文时,学生在深入问题式整体感知时,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反复读书,涵泳体味;课的适度拓展,或仿写或引申阅读,要舍得花时间。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时间读书感悟,就有可能在外显学习的过程中伴随着较多的内隐学习。当然,值得一提的是,课堂40分钟是个常数,这就要求深入备课,大胆取舍,合理确定教学内容。
二是渗透语感培养策略,进行启发式教学,指导学生涵泳体味,或者联系生活经验体味,或者在联想想像中品味,或者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更具体内容可参阅拙作《语感研究新思维》(《福建教育》2003年3期)。
综上所述,我们要根据汉语特点指导内隐学习和获得缄默知识的学习,使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相辅相成,使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互为补充,使学习语文的过程更加科学合理,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