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等职教学校精品课程在学校相关专业及学生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精细化工工艺》精品课程建设要有相关的建设模式。
关键词:中等职教;精细化工工艺;精品课程;建设
学校精品课程是指在学校相关专业及学生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并且特色明显、教学水平一流的优秀课程。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最重要的教育教学基本建设任务之一,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当前,为了确保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提高学校毕业生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结合国家中等师范校建设,我校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活动。本文以《精细化工工艺》课程为例,谈谈自己对如何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些思考。
一、建设的原则
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精细化工工艺》精品课程建设的原则是:内容现代、方法先进、设计科学、必需够用、服务专业。
二、具体建设的标准
(一)课程标准的建设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操作型人才,其工作主要是在生产一线完成产品的生产。在认真分析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精细化工行业的实际,制定《精细化工工艺》课程标准。具体做法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在网络上寻找云南省精细化工行业的信息;其次,根据搜寻到的信息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企业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形成调研报告;第三,根据调研报告的结论组织教师及企业技术专家共同进行课程标准的编写工作;第四,将编写好的课程标准反馈到企业再次征求意见,修改完善;第五,最终形成课程的教学标准,试运行。
(二)教材建设
精品课程必须要有与之配套的优秀教材。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中使用的《精细化工工艺》教材种类非常少,而且内容陈旧,更新速度慢,缺乏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因此,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范围,组织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和聘请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组成编写组共同编写教材,教材以项目任务的形式进行编写。
(三)教学方法建设
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中等职业教育的需要。在《精细化工工艺》课程的教学方法建设的过程中,以讲授式、演示式、发现式、实验式、参观式、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断锻炼学生的独立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大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学校购买了精细化工工艺的仿真软件用于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下一步,学校将与部分企业、软件开发公司共同合作开发适合云南精细化工生产的教学实习软件用于教学。
(四)学法指导建设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普遍是初中的中下等成绩的学生,学习的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完善。针对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建立学法指导的制定;结合学校总的建设目标,建立相应的学法指导制度。第二,收集整理学法指导资料,作为教师、学生学习提高的材料。第三,加强教师学法指导方面的培养提高。第四,采取多种途径多种环境下进行学法指导,例如:开设学法讲座进行指导、教师与本专业的班级建立辅导员制度在主题班会中指导等等。
(五)教师队伍建设;
中等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既要具备理论教学水平又要具有丰富的实践实习教学经验。这就是大家经常提到的“双师型”教师。但就我个人理解,当前中等职业教育需要的不仅仅是“双师型”教师,应该是“多师型”教师。在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教学工作,还要承担着管理工作以及职业培训等工作。而且,在一个专业中可能包含多个小的职业,这就要求教师应成为“多师型”教师。例如在《精细化工工艺》课程中包含了香精香料、精细磷化工、涂料、农药、色素等若干个职业范畴。这就要求教师对这些涉及到的行业、职业都要有了解,能够参与到这些行业、企业职工的技能培训工作当中,参与教学,参与管理。同时还明确要求教师要取得“有机合成工”相应等级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学校积极支持精品课程建设课题组的教师外出学习,到企业锻炼,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只有依托企业、服务企业,校企合作才能达到双赢的目的。
(六)实训条件建设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在生产一线完成产品的生产的技能型、操作型人才。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精细化工工艺》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依托原有的优势,在校内建设了“精细化工实验室”、“精细化工仿真实验室”,同时努力与云南当前发展趋势较好的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精细化工校外实训基地,包含精细磷化工基地、香精香料基地、涂料基地等。并计划几年内在校内建设具有一定小试规模的精细化工校内实训基地,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
(七)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设;
逐步建构和完善了具有学校自己管理特色和风格的“管理—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以教师课堂教学、学生的课堂学习、课程建设、教学工作水平等为评估对象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⑴建立考核制度,严格执行;⑵教学部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以保证教学质量;⑶建立教学督导制度,定期不定期进行听课,对听课中发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帮助任课教师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⑷动态管理,注重教学信息收集与反馈;⑸实施学生评教制度,有助于改变了过去硬性地“教”和被动地“学”的教学模式,促进 “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发言权,将有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不能一蹴而就,也非一劳永逸。它需要教师着眼于现实建设、着眼于未来发展,不断更新内容,不断改进方法,使课程始终保持可持续高水平的发展。
参考资料
[1] 吕慧瑛.立足市场需求,深化教学改革,建设精品课程 苏州市职业大学
[2] 王秀花.精品课程建设及其评审的误区.?教育?探索,2009,1.
[3] 孙中范.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 (5).
[4] 张德炎.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特色与建设[J]. 职业教育研究 , 2007,(06).
作者简介:王跃立(1973—),男,云南技师学院,高级讲师,云南师范大学2010级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