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春日红花开满山——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心理研究

春日红花开满山——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心理研究

作 者:蒙旻炜 (广西田阳县田州镇三雷小学 533699)

“春日红花开满山”说的春天的杜鹃花开遍山野,绚丽夺目。我真希望我们的农村学校教育也能像杜鹃花一样绚丽夺目。然而由于农村小学所处的地理、交通、经济及社会生活环境相对较差,地方财政用于补充基础教育的经济实力极为有限,存在着学校环境差,硬件、基础设施匮乏等现象。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福利待遇都相对较差,缺乏吸引和挽留优秀教师安心农村教育工作的实力和条件。因此,农村学校举步维艰,办学条件严重滞后,直接形成了薄弱趋势。下面简单谈谈自己对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心理的几点看法。
自古以来,教师在人们心目中都是神圣而伟大的,就是无私奉献的那种人,是辛辛苦苦的付出而不求回报的那种人,是甘守清贫而无怨无悔的那种人。然而,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特别是现今社会对教师职业更是有着多重的要求,既是学生群体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具有指导管理学生的权威,他们又在一定时间是学生家长的代理人,要负责照顾学生,他们还是学生的朋友,需要与学生平等交流思想和情感。此外,还要协调与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领导、自己家庭生活的多重关系。这种多元化的不同性质的角色,很容易造成教师精神劳累和思想冲突。公众却认为教师不应该索取物质和一个平常人应有的精神回报……这样下去何时是头啊!这样,农村教师更迷茫了。根据这些状况,我们把农村教师的心理状态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积极心态 
尽管很大一部分农村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意思、待遇不好,但是也有部分老师在对待工作问题上,仍然是积极面对和充满热情的投入,这些老师在三尺讲台上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农村教育事业付出一生的心血。主要是因为他们有:“无私奉献”的决心。许多的老师就是带着这样的“无私奉献”的决心在农村的工作岗位上坚守一生;“回报社会”的感恩之心。很多的老师,特别是六、七十年代的老师,他们经历了艰苦的文化大革命,成了历史的牺牲品,当他们在党的关心帮助下回到学校,走进课堂,他们就格外的珍惜自己曾经失去的东西,满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党的教育事业,不计较报酬,不求回报,无怨无悔;“安于现状”的满足心。这些教师他们的生活、事业、家庭都基本稳定,面对未来,认为没有改变的必要,已经习惯了目前的生活状况,所以能积极的投身到教育工作中去。 
二、消极心态
(一)是物欲的膨胀、精神的沦丧,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影响着教师的心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多数人通过各种途径走上了让人羡慕的工作岗位。这些人,工资待遇高,生活水平高,而且工作轻松,连许多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似乎也淘到了金。回过头看看我们的老师,固守于三尺讲台,一个月的收入就那么一点,不管买什么都是想了又想……终其一生,教师都是寒酸的。物质上的清贫,让许多老师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怀疑,社会价值观的改变严重的影响着我们教师的心态。 
 (二)是浮躁的时代,动摇了很多老师“无私奉献”的决心。许许多多的老师在三尺讲台上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一辈子,但是面对现在的孩子不知所措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希望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能成才,恨铁不成钢,在教育方法上,或许有着许多的不同,但出发点都是希望学生好。可又有几个学生能真正懂得教师的付出呢?关心带来误解,认真视为呆板,负责却认为多事,辛辛苦苦的工作换来的却是这样的不被理解。难怪我们的教师灰心了,我为我们的教育者们感到心疼。
(三)是理想与现实差距大。许多的老师在刚走上讲台时也曾有过雄心壮志,决心扎根农村,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但现实和理想差距太远了,首先,社会、家长在对待老师的问题上,对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的老师的差别也是显而易见的,加上教学环境的恶劣、家庭生活的困难、教师住房问题等,长期困挠着我们的农村教师。其次,农村孩子素质无法和城市孩子比,家长对待教育的观念也有所不同。农村的家长向孩子灌输的是“读书无用论”思想,而城市里的家长却更能明白,只有依靠知识才能有未来。最后,农村教师中“农村”俩字成了年轻教师个人问题的绊脚石。现在很多的农村教师都是大龄青年,这些老师,由于教学环境差、交通不便利、没住房、工资奖金待遇低,使得他们在个人问题上一直得不到满意的解决。由此,许多人的雄心没有了,壮志消失了,唯有对自己的前途的失望和迷茫。 
三、观望心态
而一部分老师对于目前的农村教育其实是抱着很大的观望心态的,具体表现是在工作上出工不出力。这种心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一直以来,政府和社会都在呼吁“尊师重教”,相应地也不断出台了相关改善教师待遇的政策,最近几年已经慢慢的落实到行动上了。这让我们的农村教师看到了很大的希望。但是这个时代社会发展太快,这边条件还没改善或者正在改善,生活成本早已超速前进了一大截,这样,教师的收入老跟不上物价上涨的步伐,也就等于还是停留在原来的穷苦窘困状态,而没太大改变。所以,许多的老师就抱着一种观望的态度来对待工作,只完成自己该做的事,做到问心无愧就算可以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看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要想做到心心相印的教育,农村教师们更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我想只要教师在各方面都受到关注,不再有以上的矛盾和问题,农村教育是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