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声乐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演唱者的感知力,它需要具有形体造型基础的表达能力,还要具有艺术感染力。本文对声乐表演概念首现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同时又对声乐艺术中形体表现进行了阐述。最后就声乐表演中形体语言的运用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声乐表演;形体语言;运用
1.声乐表演的内涵
声乐是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声乐艺术是音调在音乐中发展的直接领域,属直觉艺术,它是通过人体自身发出的声音形成的音调与语言结合的艺术。与器乐艺术相比,声乐艺术有明显的造型性,它凭借着语言可以更直接地表达人们的感情,借助人声音调,因此它又受到人声音域的局限,还需借助于声音之外的其它手段给予补充。 声乐从字意上来看,“声”是指“声音”,“乐”是指“音乐”。除了声音以外,在声乐教学中的形体表现也不可或缺。适当加入形体表演,会使演唱者更好表现优美的声音,增强声乐作品本身的观赏性。因此应该注意培养正确的歌唱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在舞台上塑造艺术形象的能力,用形体艺术语言再现声乐的艺术。
2.形体动作训练的内涵
形体动作训练,不是压腿、踢腿、活动筋骨的一般性身体训练,它是形象创作前的身体准备。摸、爬、滚、打、拳术、舞蹈等各种动作技能的学习,对演员来说是必要的、有益的,这些并非是形体动作训练的目的。形体动作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能够运用形体动作去刻画人物。而运用形体动作刻画人物最基本的要求,则是要有灵活可控和能传情达意的形体器官。要具有传神的眼神、听从创作意志支配的身躯、富有韵味的动作以及准确传递内心信息的形体运动能力等等,这些是塑造人物必备的形体动作基本功。
形体动作,是指富有形态特征的身体动作。从表演艺术的角度讲,形体动作又有演员的形体动作与角色的形体动作之分。
概括地说,形体可塑性是对角色外部特征的刻画能力;形体表现力是对人物个性及内心世界进行表达与揭示的能力。良好的形体可塑性与优秀的形体表现力是影视表演艺术对演员形体动作创作能力的基本要求。因而,提高形体可塑性与发展形体表现力便是影视演员形体动作训练的主要任务。形体可塑性和形体表现力,只有通过专门的训练,才能得到提高。通过训练,充分发挥形体的机能活力和表现潜力,掌握必要的形体动作技能。
提高形体可塑性与形体表现力,首先要轿正自己体态和动作中的习惯性弊病,改善体型、体态,使每一个人从自己特有的形体动作烙印中解放出来,消除这些进行人物塑造的障碍。全面地进行提高专业形体素质的训练,扩大身体各关节的活动幅度,提高肌肉工作能力,发现掌握排除自身多余紧张的放松技术,发展形体感觉、感知能力和形神统一的动作能力,这是专业基本功。一个演员应当重视自身修养,并应常年坚持专业基本功训练,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艺术功力。
艺术作品的题材多样化,向演员的形体动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各种题材创作的需要,演员必须掌握一定的形体技能动作。适应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特点的人物塑造,学习我国古代人物形体动作身段、步法、礼节和我国某些民族的、富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以丰富演员的形体素养,等等。
形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基本功训练,表现力强的形体动作能力的根本途径,必须坚持不懈。形体灵活性的提高,有助于各种形体技能的掌握;而学习形体动作技能,又可以促进和推动形体素质的增长。没有这些最基本的训练,运用形体动作塑造人物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只有灵活的形体动作,不明事理,不仅会使训练产生盲目性,走弯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在艺术创作中,也难以发挥形体动作的创造力。因此,在刻苦训练、实践的同时,还必须注意理论知识的学习。明确形体动作课的目的与任务,比较系统地掌握训练方法和科学知识,掌握形体动作造型的基本规律,了解与掌握形体语言的相关知识以及运用形体动作塑造人物的基础知识。形体动作课的学习,只有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能举一反三,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真正收到效益,才能为运用形体动作塑造人物形象打下坚实的基础。
形体动作训练中,要从表演艺术的需要出发。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形体可塑性、表现力得以增强,这就为演员运用形体动作从事形象创造发掘出更多的潜能。加上丰富的感性形象素材和形体动作语言的积累,使演员如同给自己建造了一个储存丰富的创作宝库。
3.声乐表演中的形体语言运用
声乐演员在舞台上歌唱的同时还要进行“神形兼备”的艺术表演。如果歌唱者站从头到尾一动不动地只唱不动,这种演唱便缺乏生动感。美好的歌声与“神形兼备”的艺术表演相结合,能使歌声更加传神,这是歌声与形象统一的结果。演唱者的责任不仅需要自己具有美妙的感觉,更重要的是让大众也有相同感觉。因此,声乐演员必须必要研究形体艺术表演方面的问题。
3.1手势是 “无声的语言”
声乐演员演唱离不开手势的表演。手势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不仅能帮助渲染气势,而且能为形体造型。声乐演员必须有一种控制力,要按歌唱正确姿势进行艺术表演,因此需要一定“架势”,但要摆得恰到好处。在歌唱艺术表演中,应以歌唱为主,辅以手势动作,手势不可喧宾夺主,分散注意力。手势应千姿百态,根据歌曲内容需要灵活自如。可归纳为“引”“定”“开”“合”“托”“错”等几种。演员在演唱时手势动作要求自然,做到随情而动,把手势放在有意无意之间。如果为了做动作故意摆弄就显得生硬,失去了辅助表演的意义。要把手势作为表现感情的一部分,形成“无声的语言”,使歌声与手势完全融会在一起。
3.2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各种复杂感情均能通过眼睛表达出来。不同的眼光反映着不同的感情。“眼是心中苗”,眼睛对表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物的一切感情都要通过它看出来。因此眼睛不精没法抓住观众。声乐演员表演要懂得“眼法”的表现力。首先眼睛要有神,用眼神与观众交流,用眼光示意景物,用眼睛表达情感,唱出“精、气、神”,这样才感人。歌唱艺术的魅力就在于表现情感,没有歌曲的情感审美就不能表现美的感情。一首歌曲能否强烈震撼人心,原因是多方面的,演唱者是否能准确地揭示自己的真实情感是基本条件之一。演唱者既要传达感情,又要得到美的感受,这就要求首先被作品中情感所震动,要有强烈愿望,这样才能具有美的感染力。
3.3面部表情要有“春、夏、秋、冬”之分
人的种种感情会在面部有所表现,这就是表情。感情与表情相关,真实的感情和表情的表现是统一的。人的感情不同体现在面部的表情也不同。声乐演员在舞台上表达的感情,一定要从表情上有所体现,感情不同表情不同,面部表情应该有“春、夏、秋、冬”之分。一首好歌首先可以激起歌唱者的心弦共鸣,这并不是靠流畅的旋律,而是靠真实的情感,演唱者在舞台上的表演就是再创作。例如演唱《大森林的早晨》歌曲时,眼前就要立刻出现一幅有动有静色彩明丽、清新优美的画面。声乐演员在舞台上表情的表演,要掌握贴切的要领,切不可矫揉造作。因此,根据歌曲内容来训练自己的表情是演员的基本功之一。
3.4形体表演落落大方,塑造好人物形象
声乐演员站在舞台上要使人感觉这个演员落落大方,毫无拘谨。形体表演再带上“戏”就更有艺术魅力。声乐演员绝不能把生活中那种懒懒散散的作风带到舞台上,要注意自己的形体动作表演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密切关系,努力使自己的表演达到“神形兼备”的境界。声乐演员出场要“抖擞精神”。有了“精、气、神”能协调全身松与紧的控制力,使观众马上产生“这个男演员真潇洒”“这个女演员真漂亮”,演员就是艺术的表现者,举手投足都要体现艺术的风度,应让观众感觉到艺术的美!
4.结语
声乐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必须具备神形兼备,使表演形象化。演员恰如其分的演技和真实的感情能将人物性格特征表演出来。声乐演员的技艺必须以生活为依据,寻找创作的灵感。扮演角色不同就要有不同性格。声乐演员上场演出要有一种热情服务的正确态度,同时注意上场的动作。在演出的过程中应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良好的台风,全身心地投入到歌唱艺术中,把美妙的歌唱艺术献给人民。
参考文献
[1]胡庆生,浅论声乐表演中形体语言的运用【J】,《艺术教育》,2009.
[2]黎斌,在角色塑造时如何进行即兴表演创作【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
作者简介:曹嘉芮(1978,6),女,讲师,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形体教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