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阳春三月我们迎来了第51个雷锋日,我们学校组织了三至五年级学生开展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美化身边环境”义务大扫除,学生们来到学校周边的小区与广场进行垃圾清理与小广告清除等活动;全校师生一起观看《雷锋离开的日子》教育电影等活动。学生们再次感受雷锋的精神,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种爱国主义至上,那种无时无刻把人民利益和国家名誉放在首位的精神感染了学生们的心灵。学生们活动中积极忙碌的身影得到了市民们的好评,脸上洋溢的笑容展示着心里的自豪与骄傲;“我也要做一颗螺丝钉”、“我要向雷锋同志学习”、“我要做一名战士,将来保家卫国”等感慨让我意识到,在我们日常教学的过程中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们树立正确人生观及价值观是尤其的重要,是学生能否成为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首要标准,关系着国家长久强盛的命脉。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作为教育的脊梁去看重,去发扬。
人无脊梁不立,教育无脊梁更是软弱空虚的教育。教育的失败直接导致的就是国家的落后与混乱。在现如今的世界大形势下,一个没有民族凝聚力的国家是不足以在当下立足的。所以,爱国主义是教育的中流砥柱,是教育最为坚实的脊梁。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做好、做直、做强中国的脊梁:
一、爱国主义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爱国主义是我们祖国的优良传统美德。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历史限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讲爱国主义,也具有国际视野和胸怀。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的时代特性不尽相同,但它作为一种正义的、极具凝聚的力量是古今一脉相承的。爱国情愫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从远古时代开始,先辈们生于斯,长于斯,利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了解、熟悉着祖国的地理环境,并不断受惠于祖国的物质资源,创造了文化,积累了文明。他们一代又一代享受着祖国文化的熏陶,又为促进文明奋斗着。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祖国的爱恋之情,并通过演化、提炼、升华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对民族对祖国真挚而深厚的爱。
二、爱国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竭动力
在新世纪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所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面对我国经济、科技水平发展较低,人口众多,自然资源有限,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健全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状况,如果没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如果没有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责任与热忱,我们便只能临阵退却,只能自暴自弃,只能任人宰割,甚而再次成为附庸。只有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才能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开拓进取,对祖国的繁荣富强、社会的文明进步有强烈的责任感,并为此而倾注全部心血、贡献全部智慧。
三、要把国家、民族利益视为爱国主义自始至终的贯彻原则与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所说:我们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革命时期,需要我们为祖国的独立出生入死,建设时期,需要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添砖加瓦。那么,现在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如何让我们做一名新时期的爱国者呢?
首先,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让每个公民要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是任何时期任何爱国者必须具备的情感。民族自尊心能增加我们自立向上的恒心,自豪感能树立我们建设祖国的自信。邓小平曾说:“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
其次,要从思想上、知识上充分装备自己,为祖国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中国已成为世界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一员。在这个舞台上,如何成功地履行自己的角色,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我们必须先从思想的高度上认识我们面临的局势:我们虽有辉煌的文明,但仍处于落后的状态;我们虽已取得了成就,并得到世界的认可,但仍有部分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制度十分仇视,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维护已取得的革命成果与建设成就,维护祖国的稳定统一。目前,世界已进入以智力和知识作为资源和生产力要素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这一机遇与挑战。我们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广泛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更新学习知识的方法与理念。
爱国主义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总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历史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内容,向人民提出新的要求。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对于教育事业、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一项艰巨且必须务实贯彻到底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