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如何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如何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作 者:张欣茹 (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赵州镇西关小学,河北 赵县 031530)

 

 
摘   要: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如何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数学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素养培育”的有机统一,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我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探索。本文主要介绍了如何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创新;生活实践;核心素养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而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任务,更肩负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使命。
一、重塑教学理念:从“知识本位”到“素养导向”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往往以“应试”为目标,强调公式记忆、解题技巧和分数提升,忽视了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综合能力的发展。素质教育背景下,需首先转变教学理念,将课堂目标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从“解题训练”转向“思维培育”。
1、 理解数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数学不仅是计算和解题的工具,更是描述世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2、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差异性:每个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方式和学习节奏不同,素质教育要求教学需“因材施教”。例如,在“乘法口诀”教学中,对于基础扎实的学生,可设计“用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分配问题”(如“6个小朋友分30颗糖,每人分几颗”);对于掌握较慢的学生,则通过“摆小棒”“编儿歌”等方式强化记忆,避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将“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作为目标,而非追求“统一的标准答案”。
3、 渗透“大数学观”: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碎片,而是相互关联的体系。教学中需打破章节界限,引导学生发现知识间的逻辑联系。例如,学习“小数”时,可联系之前学过的“分数”(如0.5=1/2),为后续学习“百分数”埋下伏笔;教学“图形面积”时,从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创新教学方法:让数学回归生活与实践
1、数学的抽象性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而素质教育强调“学以致用”。通过生活化、实践化的教学方法,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素养。
构建生活化的教学场景: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结合,让数学从“课本”走向“生活”。
2、生活化教学不仅能降低抽象知识的理解难度,更能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有用”,从而主动探索。
 强化实践与合作学习:素质教育注重“做中学”,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用硬纸板制作长方体盒子,测量棱长并计算表面积,再对比“无盖盒子”与“有盖盒子”的表面积差异,在操作中理解“表面积”的本质; 学习“统计”时,组织学生分组调查“班级同学最喜欢的运动”,分工完成“收集数据—绘制统计表—制作条形统计图—分析结果”的全过程,过程中不仅掌握统计知识,更学会倾听、分工和表达; 设计“数学实践周”活动,如“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学生需自主设计方案(如利用相似三角形、影子比例等),准备工具(卷尺、测角仪),合作完成测量和计算,在解决复杂问题中综合运用知识。
三、聚焦思维训练: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包括逻辑推理、数学抽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这些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教学中需超越“解题技巧”,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维方法”。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教学中需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和运用。
四、优化评价体系:从“分数唯一”到“多元发展”
传统评价以考试分数为核心,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素质发展。素质教育要求构建“过程性、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
1、强化过程性评价:将评价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实践成果等。例如: 课堂上,记录学生“是否主动提出问题”“能否清晰表达解题思路”“小组合作中是否积极参与”;作业中,不仅关注答案的正确性,更关注“解题过程是否规范”“是否有创新方法”; 实践活动中,评价学生“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团队协作的有效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可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收集学生的优秀作业、实践报告、数学日记等,直观反映其进步轨迹。
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打破“教师单一评价”模式,引入学生自评、互评和家长参与。例如: 学生自评:让学生在作业或试卷上写下“这道题我用了什么方法?哪里做得好?哪里需要改进?”; 学生互评:小组合作后,组员间评价“谁的想法最有创意”“谁的分工最合理”; 家长反馈:请家长记录孩子在家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案例(如“孩子帮妈妈计算买菜的总价”“规划家庭旅行的预算”),让评价更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
弱化“分数对比”,强调“个体进步”:在考试和测验中,不仅公布分数,更要分析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发展水平”。例如,对成绩进步的学生,表扬其“解题思路更清晰了”;对暂时落后的学生,指出“这部分知识需要加强,但你的实践能力有进步”,避免用“分数排名”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被认可”和“有希望”。
总之,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理念、方法、评价、教师素养等多方面协同发力。其核心是让数学教学回归“育人本质”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思考、勇于实践、乐于探索。当学生能在生活中主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在复杂情境中清晰表达逻辑,能在合作中包容差异,素质教育的目标便已实现,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也将在“素养培育”中得到真正提升。这需要教师以耐心和智慧,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探索、实践,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