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如何搞好初中体育教学

浅谈如何搞好初中体育教学

作 者:孙甲盼 (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慈峪中学,河北 灵寿 050500)

 摘   要:用趣味设计让训练“不枯燥”,用多元评价让每个学生“有信心”。当学生觉得“体育能让我更健康、更开心、更自信”,自然会主动走进运动,而这种“主动”,就是初中体育最成功的“教学成果”。本文主要介绍了如何搞好初中体育教学,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关键词:初中体育;全面发展;兼顾差异;趣味;激发兴趣
初中体育是学生从“玩耍式运动”向“系统性锻炼”过渡的关键阶段,既要帮助学生掌握基础运动技能、提升体能,也要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和终身锻炼的意识。初中生正值青春期,自尊心强、渴望认可,且体能和运动能力差异明显,教学需兼顾“技能提升”“兴趣保持”“差异关注”和“安全保障”,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教学目标:从“应试达标”转向“全面发展”
初中体育不能只盯着“体测成绩”,而要围绕三个核心目标设计教学:
1、 基础体能达标:通过科学训练,让学生掌握耐力(如跑步)、力量(如跳远、实心球)、柔韧性(如坐位体前屈)等基础体能的提升方法,满足体测要求的同时,为健康成长打底。
2、 运动技能掌握:选择适合初中生的1-2项核心技能(如篮球、足球、跳绳、仰卧起坐等),进行系统教学,让学生不仅“会玩”,还能“玩好”(比如篮球不仅能拍球,还能学会运球变向、简单传球)。
3、 锻炼习惯养成:让学生明白“体育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让自己更有活力”,比如学会“每天跳绳10分钟”“周末和家人打羽毛球”等简单易行的锻炼方式。
二、用“分层教学”兼顾差异,让每个学生“有收获”
初中生身高、体能、运动基础差异很大:有的学生能轻松跑完800米,有的跑200米就气喘;有的从小打球,有的连球都没碰过。如果用“一刀切”的标准要求,容易让基础差的学生抵触,让基础好的学生觉得“没挑战”。
1、 按能力分组,目标不同;比如练习立定跳远时:基础组(跳不到1.5米):先练“蹲起跳”动作(增强腿部力量),目标“能跳到1.5米”; 进阶组(1.5-1.8米):练“摆臂助力”技巧,目标“提高10厘米”; 提升组(1.8米以上):练“落地缓冲”(避免受伤),尝试“三级跳”拓展。
三、用“趣味化设计”激活课堂,让学生“愿意练”
初中生虽然比小学生成熟,但依然讨厌“枯燥的重复”。把训练和技能学习藏在“任务”“比赛”里,能让学生在“争输赢”“完成挑战”中主动投入。
1、把“体能训练”变成“闯关游戏”
耐力跑(最容易让学生抵触的项目)可以设计成“校园寻宝跑”:提前在操场不同位置藏好“任务卡”,学生分组跑步寻找,找到后完成简单任务(如“做3个高抬腿”),最后统计“找卡数量+总用时”,用“寻宝”的新鲜感冲淡跑步的疲劳。力量训练可以用“小组挑战赛”:比如“一分钟仰卧起坐”,不要求“个人数量”,而是算“小组平均成绩”,让学生互相加油(“快!还有10秒,再做1个!”),把“个人苦练”变成“团队协作”。
2、 把“技能学习”变成“实战体验”
学篮球时,不要一上来就练“原地拍100次球”,而是先玩“运球追逃”(两人一组,一人运球追,一人逃,拍到对方就算赢),在游戏中自然熟悉“运球时眼睛看前方”“手控制球”;掌握基础后,分组打“3分钟迷你赛”(半场、简化规则),让学生体会“学会传球能赢比赛”,再针对性教“传球技巧”。学跳绳时,从“单人跳”到“双人跳”“花样跳”(比如“开合跳”“交叉跳”),甚至举办“跳绳创意赛”,让学生编自己的跳法,用“新鲜感”替代“机械重复”。
3、 用“生活化场景”链接兴趣
告诉学生“体能好有什么用”:比如“坐位体前屈练得好,弯腰系鞋带、捡东西更轻松”“跑步耐力强,以后春游爬山不会掉队”;教足球时,提一句“世界杯球员也从基础运球练起,你现在练的动作,和他们小时候一样哦”。让学生觉得“体育和自己的生活、偶像有关”,而不是“没用的任务”。
四、重视“安全与规则”,让学生“练得放心”
初中生好动但风险意识弱,教学中必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同时通过规则教育培养“体育精神”。
1、把“热身和放松”变成“固定流程”
每次上课前5分钟“动态热身”:结合本节课内容做针对性活动(比如跑步前活动脚踝、膝盖,打球前活动手腕、腰腹),用“跟着老师做”的方式让学生养成习惯,避免拉伤。
课后5分钟“静态放松”:教学生“靠墙站拉伸小腿”“互相捶背放松肩部”,边做边说:“现在放松好了,明天就不会腿疼啦。” 让学生明白“热身放松不是麻烦,是保护自己”。
2、提前讲清“风险点”和“应对方法”
比如练跳远时,强调“落地要踩在沙坑中间,不要踩边缘”;打篮球时,规定“不能推人、不能用指甲划人”。遇到学生受伤(比如轻微擦伤),不慌不忙地处理(“来,老师帮你消毒,下次注意别摔倒”),同时告诉其他学生:“运动难免有小意外,学会保护自己最重要。”
五、用“多元评价”替代“单一分数”,让学生“有动力”
初中生很在意“自己是否被认可”,如果评价只看“800米跑了多少秒”“跳绳跳了多少个”,会让很多学生觉得“我体育不好”。要让评价更立体,看到每个学生的进步和闪光点。
1、 评价不止“结果”,更看“过程”
记录学生的“个人成长档案”:比如“小明开学时800米跑5分钟,现在跑4分30秒”“小红以前不敢打球,现在能和同学传3次球了”。课堂上多提这些进步:“大家发现没?小红现在传球越来越稳了!” 让学生知道“只要比过去好,就是成功”。发现“非体能”的闪光点有的学生体能一般,但会鼓励队友(“加油!你能行!”);有的学生打球一般,但记得提醒同学“小心别摔倒”。这些“团队意识”“细心”也是体育素养,要及时表扬:“小刚虽然没拿到第一,但一直在给同学加油,这种精神比赢比赛更重要!”让学生“参与评价”小组比赛后,让学生说:“你们组今天哪里做得好?下次可以怎么改进?”;学完一个技能后,让学生给自己打分(“你觉得自己的运球能得几颗星?为什么?”)。通过“自评+互评”,让学生更清楚“自己哪里强,哪里需要努力”。
 六、延伸“课堂之外”,培养“终身锻炼”意识
  体育不只是45分钟的课堂,要引导学生把运动变成“生活习惯”。 布置“生活化体育作业”不搞“回家做100个俯卧撑”这种枯燥任务,而是设计简单易坚持的活动: “和家人打10分钟羽毛球,记录你们谁赢了”“每天上下学路上,试试快走3分钟”“周末学一个新动作(比如转呼啦圈、跳一段广场舞),下周和同学分享”作业不用交“证明”,重点是让学生“有意识地动起来”, 推荐“适合初中生的运动”根据学生兴趣推荐项目。
总之,初中体育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在“能进步、能快乐、能认同”中爱上运动。教师要像“引导者”而非“命令者”——用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够得着”,用趣味设计让训练“不枯燥”,用多元评价让每个学生“有信心”。当学生觉得“体育能让我更健康、更开心、更自信”,自然会主动走进运动,而这种“主动”,就是初中体育最成功的“教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