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如何搞好高中化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浅谈如何搞好高中化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作 者:李 艳 (河北省灵寿中学,河北 灵寿 050500)

 

 
摘   要:高中化学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更能掌握化学思维、形成科学素养”。通过锚定核心素养、优化知识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强化能力训练、完善评价反馈,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化学的逻辑之美、应用之广,最终实现“知识掌握”与“素质提升”的双重目标——这既是教学质量的体现,也是化学教育的根本价值。本文主要介绍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优化;创新;能力培养
一、锚定核心素养,明确“素质培养”目标
高中化学教学需跳出“应试刷题”的局限,以“化学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为导向,将知识传授与素质提升结合。
1、宏观与微观结合:不仅让学生记住“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宏观现象),更要理解“钠原子失去电子、水分子中氢原子得到电子”(微观本质),通过球棍模型、分子结构示意图等工具,培养“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现象”的思维——这是化学学科特有的认知方式。
2、科学探究与创新:通过实验设计(如“探究影响铁生锈的因素”),让学生经历“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结论”的完整过程,鼓励他们尝试不同方法,即使方案不完善,也引导分析改进(如“如何控制变量更严谨”),培养创新意识。
3、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在“化学与生活”模块中,结合“食品添加剂的合理使用”“塑料降解技术”等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的双面性——既可能带来污染(如工业废水),也能解决问题(如污水处理技术),树立“合理利用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
二、优化教学内容:从“零散知识”到“结构化体系”
化学知识点多(如元素性质、反应规律、实验操作),若孤立记忆易导致“学了就忘”,需通过“主题整合”“联系生活”构建知识网络,让学生体会知识的逻辑与价值。
1、按“核心概念”重组知识
2、 用“生活案例”激活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场景切入,降低理解难度。
3、 结合“科技前沿”拓展视野:介绍“锂电池材料研发”(关联原电池原理)、“人工光合作用”(关联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等前沿成果,让学生看到知识的应用价值;在“有机化学”中,提及“可降解塑料的合成”(关联酯的水解),引导思考“如何用化学技术解决环境问题”,激发学习动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从“被动听”到“主动做”
高中学生已具备自主思考能力,教学需通过“实验探究”“问题驱动”“互动讨论”激发主动性,避免“教师讲、学生记”的低效模式。
1、 让实验成为课堂核心:改变“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模式,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基础实验(如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要求独立完成,记录操作细节(如“转移溶液时玻璃棒是否靠在容量瓶刻度线以下”);探究性实验(如“比较不同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影响”)分组进行,分工合作(有人负责加试剂,有人计时,有人记录数据),最后各组汇报结论并对比差异(如“二氧化锰比氧化铜催化效率高”),在碰撞中深化理解。对危险实验(如氯气制备),可用虚拟实验软件模拟,配合视频演示,确保安全的同时保留探究感。
2、 用“问题链”引导深度思考:避免“是否正确”的浅层提问,设计递进式问题。以“电解质”教学为例:1. 氯化钠固体不导电,为什么水溶液能导电?(引出“电离”)2. 蔗糖溶液不导电,是否属于非电解质?(明确“自身能否电离”是关键)3. 液态氯化氢不导电,为什么属于电解质?(区分“自身电离”与“是否导电”)通过追问,让学生从“死记定义”到“理解本质”,培养逻辑思维。
3、 分层任务兼顾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梯度任务。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基础任务:写出铝与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提升任务:设计实验验证“铝、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拓展任务:分析“铝制容器能否盛放浓硫酸”(关联钝化现象)。课堂练习采用“阶梯题组”,从直接应用(根据方程式计算质量)到综合分析(结合图像判断反应速率变化原因),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难度中获得成就感。
四、强化能力培养:聚焦“科学思维”与“实践创新”
化学素质的核心是“用化学方法解决问题”,需通过常态化训练,培养“分析推理、实验操作、规范表达”等关键能力。
1、训练“证据推理”能力:引导学生基于事实推导结论。
2、 提升“实验创新”能力:鼓励对实验进行优化。例如“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传统装置有污染,引导学生思考改进:能否用分液漏斗控制反应启停?如何处理尾气SO2?(如连接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甚至尝试微型实验(用点滴板代替试管),减少药品用量。在“焰色试验”中,除了观察钠(黄色)、钾(紫色),鼓励学生测试身边物质(如食盐的焰色),培养创新意识
3、规范“化学表达”习惯:化学有严格的符号体系和表述要求,这是科学严谨性的体现。”。
五、完善评价与反馈:从“分数评判”到“成长引导”
科学的评价能及时发现问题、促进提升,需跳出“唯分数论”,关注过程与进步。
1、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除了单元测试等结果评价,记录学生的实验操作(如“是否规范使用胶头滴管”)、课堂发言(如“是否能提出合理假设”)、小组合作表现(如“是否积极参与讨论”),用“成长档案袋”收集优秀实验报告、错题反思等,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轨迹——例如某学生从“实验步骤混乱”到“能独立设计简单方案”,这种进步比分数更有意义。
2、反馈侧重“具体改进”:避免笼统评价(如“实验做得好”),给出针对性建议。
3、 鼓励“自我评价与互评”:让学生分组互评实验报告,围绕“方案是否合理”“现象记录是否准确”“结论是否严谨”提出意见;作文学完“化学与环境保护”后,互相评价“提出的治理建议是否可行”。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学生既能发现别人的优点,也能反思自己的不足,培养批判性思维。
总之,高中化学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更能掌握化学思维、形成科学素养”。通过锚定核心素养、优化知识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强化能力训练、完善评价反馈,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化学的逻辑之美、应用之广,最终实现“知识掌握”与“素质提升”的双重目标——这既是教学质量的体现,也是化学教育的根本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