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论化学课导入的处理艺术

浅论化学课导入的处理艺术

作 者:王文涛 战婷婷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马尚一中   255000)

     在日常的化学课堂教学中,一节课能否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初较短的时间内就进入学习状态,课题的引入时至关重要的环节,课题的引入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如何引入课题呢?以前我都是在备课时进行充分的设计,有时看见好的教案上精彩的导入,不惜背诵来导入新课,后来我发现这样做有很多的缺陷,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上课时间,不同的情景,本来设计好的情景引入会因某些突发状况而显得不合时宜,经过尝试,有几种比较好的做法与同行商榷共勉。
  即兴引入:案例一:课题《空气》,当我走进教室,教室里乱哄哄的,面对这种情况,首要任务是维持好秩序,然后才能导入新课,于是我灵机一动,双掌相击后大声说道:“闭上你的嘴巴……再捏住你的鼻子!”学生立即照做,教室里也立刻安静下来,不到一分钟,大多数学生都松开了手,呼吸急促。我问:什么感觉?学生回答:难受,快憋死了……不随后又问:这说明我们生活离不开什么物质?学生齐答:空气。我说:好,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空气。这样引入新课,学生不知不觉得从课前的混乱到积极地课堂学习中来。
  案例二:课题《氧气的性质》,课前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反应异常剧烈,我将装置往讲台上一摆,剧烈反应产生氧气伴随着水蒸气,咕嘟咕嘟的从导管口逸出,立即引起所有学生的兴趣,于是我问:氧气应该是无色的,问什么我们今天看到的氧气是这样的呢?学生立刻陷入思考,分析讨论得到:反应放热产生水蒸气,所以是白色的。我继续追问:现在正以极快的速率产生氧气,老师又没有带水槽,赶快帮我想个办法,我应该怎么收集氧气?学生接着回答: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我说:分析利用了氧气的什么性质,并展示你的操作。追问:你还知道氧气的哪些性质?这样导入新课,既抓住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引发学生顺其自然的思考并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积极思考的状态,使学生整节课都能保持较好的注意力。
  创造性地利用课前发生的情况即兴引入新课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课前要有“即兴”意识和心理准备。在进入教室的瞬间,要善于洞察能够引起与课题有关的“即兴点”,这些即兴点就隐藏在学生中,在教室里,只要有心去做,并不难发现。②即兴引入的语言要简、精、短,要含蓄、幽默且富有逻辑,不能过多过繁、不着边际。
  并非每节课都能运用即兴导入的方法,平时我们备课时可采用的方法也很多比如自编短剧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案例三:课题“二氧化碳的性质”很多老师采用“死狗洞”的故事或者视频导入新课,但是我觉得单纯的语言和视频,离我们的学生还是比较远,所以我突发奇想,可不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小短剧的形式表演一下,提前布置这个任务给小组,学生非常感兴趣,积极分配角色进行准备,结果出奇的好,既创设了亲切、幽默的情景,成功激发了其他学生的兴趣,又锻炼了表演学生的策划、表演能力,体会了成功的喜悦,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案例四:在学习酸碱指示剂时,利用身边的紫色牵牛花,演示当年波义耳?无意中将酸溅到紫罗兰上发现酸碱指示剂的化学史,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大胆质疑的意识。
  多媒体导入新课是很多老师经常会采用的方法,现在网络发达,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丰富,又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在讲《水分子的运动》这一节时,就采用了动画导入,利用“一滴水的旅行”,创设情景,风趣幽默经典的动画配上激情动感的音乐,既振奋了学生的精神、激发了学生兴趣又奠定了比较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再者通过多媒体动画将学生由宏观世界引入到微观角度来分析问题,将化学上不可见的微观抽象思维变为形象、直观的图像,利于突破难点,便于理解。
  在实际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能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最能让学生体会: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学好化学知识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更好。如:绪言课上,教师把下列东西带入了课堂①三种不同的食品包装袋中找到的干燥剂——“生石灰干燥剂”、“硅胶干燥剂”、用于月饼的“双吸剂”;②两袋采用不同包装形式的食品——真空包装的豆腐干、充气包装的薯片。学生小声地在下面议论,教师说:“你们都知道这些是干燥剂可你们想知道它们有那些性质,为什么能干燥食品吗?为什么有不同的包装,这个袋里充的为什么气体,应符合那些要求?”像这样的情景问题有很多,如热水瓶用久后,瓶胆内常附有一层水垢,怎样除去?古代的字画年深日久为什么不褪色?水为什么可以灭火?为什么烤火时要打开门窗通风?为什么要在机械表面涂油?电影和电视里,一些云雾缭绕的幻境,是怎么拍摄出来的?……这些问题,学生常见,却很少认真思考过。以这些实例设置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课题的引入,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引入新课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学生更想学习,更爱学习,但愿能与众多的同行共同探讨这个话题,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有趣味、美感和激情。相信,好的开始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