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双减背景下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双减背景下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作 者:王 辉 (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清河办事处八里小学,安徽 阜阳 236000)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学习意愿的培养,还应兼顾数学特点来进行小学,从而形成一个高效的学习循环,促进数学课堂“增效”的实现。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课堂优化教学的价值,然后从提升学生意愿、改进教学模式以及重视高效练习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措施。

关键词:双减背景;高效课堂练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阵地,双减背景下应重视数学课堂的赋能,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的增效来减轻课后学习的负担。但是数学课堂的赋能和增效的实现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学生是否具备主动学习意愿对实现课堂“增效”影响较大,因此教师应对数学课程方式、内容等方面进行调整,进而提升学生主动学习意愿,实现学习增效,以此构建一个良性的学习循环,形成一个高质量的学习循环,为实现学生减负,满足双减政策教学需求创造有利条件。
一、双减背景下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意义
首先,从小学数学科目学习来看,数学科目的学习应重视规律的提炼,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数学概念,找到数学规律,而不是盲目的进行练习,机械地做题,这样很难达实现教学和学习的“增效”。其次小学阶段数学学习应重视学习意愿的培养,这是学生日后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而课堂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如果教师课堂设计落后,不注重和当前教育政策衔接,那么则会影响小学生学习意愿,很难让学生爱上数学课程,而这对学生未来数学学习极其不利。
其次,从双减政策来看,双减本质意义是通过“增效”来达到“减负”,因此“增效”是根本的落脚点,只有实现“增效”,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而如何实现增效,首先应从课堂教学入手,实现课堂教学的增效,如果教师依然秉承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意愿则会受到影响,也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增效”,因此优化小学课堂教学势在必行,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前提条件。
最后,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来看,教师不应只重视数学知识层面的教学,还应从数学素养、情感价值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而这些教学内容的实现也需要教师对课堂进行优化才能实现。
二、双减背景下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愿
学生学习意愿是否强烈,是否对数学学科课堂学习充满期待,这对实现数学课堂“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并不重视学生学习意愿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无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也无法对数学知识学习进行深入的探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学习意愿的激发。首先,教师应了解学生所思所想,这是教师和学生构建联系桥梁的关键,也是教师找到学生兴趣点的关键所在,教师应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从学生生活入手来激发学生学习意愿。第二,教师应重视正向的评价。小学生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然后对数学产生抗拒心理,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通过正向的评价来激发学生,从而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1]。
例如:《加与减》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所设计的内容,融入搭积木、小兔请客的游戏活动,搭积木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在搭积木构建活动中来体会数学中的加法和减法;小兔请客游戏活动可以要求班级中的学生来参加,教师应将数学中的加与减蕴藏到故事情境中,让学生通过参与游戏活动来体会到其中的数量关系,从而摆脱了灌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地进入到数学课堂学习情境中。
(二)更新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中蕴藏着较多的概念、规律知识点,这些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但是这些知识点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而小学生对直观事物的理解能力更强,因此教师应重视抽象知识点向直观知识点的转化,让学生了通过直观知识点的学习和了解掌握数学中存在的本质规律,进而减少学生练习过程,达到课堂学习增效的目的[2]。
例如:《生活中的负数》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生活的角度入手,向学生展示数学中“理”的应用,即负数的真正意义,比如请学生根据天气温度情况来进行穿衣,教师这时可以写出0度以下的温度,和0度以上的温度,然后让学生通过不同温度的穿衣情况来理解负数的意义。此外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引入我国冬季各个地区的气温情况,南方一些地区多为零上的温度,而北方地区多为零下,进而分析我国的地势气候特点,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扩展。
(三)提升课堂练习的质量和效率
数学科目学习中重在规律地提炼,而规律是在练习中所实现的,如果学生缺乏高质量的练习,这很难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来解决数学题目,因此应在课堂教学中打造高质量的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规律,进而实现学习的“增效”。
例如:《探索规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图形与图形、数与数之间的练习题目,让学生通过练习来总结出数与数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掌握数之间和图形之间蕴藏的规律。如:7,11,15,();23,(),让学生填空,然后让学生用字母来表示之间的关系,其中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多4,将前一个数用n来代替,后一个数应用n+4来表示。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学生能够通过数学题目运用字母来揭示数学题目中蕴藏的规律关系,进而在学生遇到此类题目的时候也会按照该思维方式来解题。
结论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应通过“增效”来实现为学生减负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认识到学生主动学习意愿的重要性,通过调整课程方式、授课模式等来提升学生学习意愿,另外还应重视数学规律的提炼,让学生理解、掌握数学中蕴藏的学习规律,进而实现学生学习的“增效”,避免学生陷入盲目和低效率的学习模式中。
参考文献
[1]吴雪佩.“双减”背景下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2022(26):18-19.
[2]朱宇亭.落实“双减”,提质增效——浅谈“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安徽教育科研,2022(13):42-4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