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精准思政视域下大学生“四史”教育构建论析
作 者:解仁美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山东 日照 276800)
大
中
小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应用研究项目《精准思政视域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研究》(2021-SKZZ-81) 摘 要:所谓“精准思政”指的是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遵循和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学习需要的尊重,立足具体问题来开展更具针对性、系统性和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而“四史”指的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这一重要体系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以来的重大思政成果,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在“精准思政”视域下来构建“四史教育”,通过深度剖析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及新中国建设和发展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四史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思政教育的影响,对于当代大学生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四史”教育;大学生;精准思政;构建
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精准思政继承与延续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与长处,并针对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与不足进行了创新,而若想在精准思政视域下通过构建大学生“四史教育”,进而带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纵向发展和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精准化建设,就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一、精准识别,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作为开展大学生精准思政教育的基本前提,对教育对象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文化素养、学习需求等各方面的差异化进行精准把握是促进“四史”教育与大学生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关键环节。为此,就需要充分发挥高校在精准识别与定位技术方面的优势,通过人工筛选和技术分析来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四史”掌握程度和行为模式等进行全面了解和精准把握,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制定科学有效的实施方案,以提高教育对象受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另一方面,“四史”专业教育人才的匮乏与缺失是限制精准思政下大学生“四史”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为此,高校思政教师需要通过参与各种校内外培训或自主学习优秀讲师的优秀教学课件等途径,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四史”知识储备和职业技能,从学校的立场出发,就是要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完善激励措施和政策,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到大学生“四史”政治教育事业当中来,在整体提升高校思政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同时,使大学生接受更为专业、更为全面、更为系统化的“四史”教育。
二、精准供给,强化学生四史学习体验
教学内容的精准供给是有效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的重要条件,而在精准思政视域下来开展“四史”教育,就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以育人理念为指导,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四史学习体验。
一方面,“四史”中的部分内容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甚至是老一代人的亲身经历,为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这些亲历者请到课堂上来分享经验、讲解历史、弘扬精神,或者邀请改革开放先进人士、老革命等定期为学生们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以提高四史教育内容供给的精准化。
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开展思政教育,在内容供给上要契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诉求、成长需要、认知规律以及时代发展主旋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师就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来检索、筛选和整合典型的“四史”思想和相关事件,并将书画、短视频、影评等不同形式的教育资源与课堂教学活动有机融合,通过灵活多样、寓教于乐的方式来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鲜活和更具实效性的思政教育。
三、精准施教,全面推进“知行合一”
施教方法的选择是精准思政视域下构建高效大学生“四史”教育课堂的核心,同时也是有效推进教学进程、落实“知行合一”教学思想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由于“四史”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人文性和历史性,而精准化教学方法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有效弥补高校教师在知识储备、能力培养以及高校学生在理解层面的短板。
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具有正向引导价值的“四史”文艺作品,因为文艺作品往往承载着以文育人的教育功能,而生动形象、动态呈现的文艺作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弱化历史知识的枯燥乏味感,有助于真正激活高校学生的“四史”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四史”文艺作品的选择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发展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上的关键人物和重要时间节点展开,重点突出“激发学生情感和思想共鸣”的核心原则。比如抗战三部曲《鸡毛信》、《安全区》、《南京·亮》在社会发展史教学过程中的融入,就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主义气节,真正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发展自身、奉献祖国、服务社会的正确价值观念。
另一方面,理论知识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服务于现实生活,而现实生活则可以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提供科学平台。因此,在精准施教的方法选择上,教师还应当重视开展校内外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刻体会“四史”精神。比如,高校可以定期组织“红色之旅”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历史遗址、组织学生忆苦思甜等形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四史”学习体验感和实效性。
结束语
总之,推进“四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优化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格局,在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养、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也将为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完善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而在精准思政视域下来构建大学生“四史”教育,能够使大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起磅礴力量,并促进国民素养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钟晓书,张莹,刘晓凡.“四史”教育“精准滴灌”课程思政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2,(13):144-145.?
[2]周文翠.精准思维与协同机制:“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念与行动[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06):134-1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