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高年级语文一般用12个课时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用100个左右的课时完成整册八个单元的教学。每学期这么多个课时实施下去,学生对整册书的认知仍然停留在二十几篇“各自为政”的课文上,并没有整体认识。经过分析,我们认为传统的“一篇一备”“一篇一教”是产生这种“高耗低效”现象的原因,因此,呼吁教师以单元教学设计来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单元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就是以教材中的单元为依托,进行系统而又科学的整体教学设计。在研讨教材教法、分析学情后,教师首要明确单元教学目标,再要设计学习活动、单元作业,最后设计单元评价。另外,教师还应该提供单元学习的配套资源。
部编教材非常强调“单元”概念,提醒教师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单元导读点明了人文主题“民风民俗”,点明了语文要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也重点讲了“详略”,呼应单元导读。
明确单元重点,并解读完单篇课文后,我们就要分析精读和略读教学之间的联系,阅读与习作教学之间的关系。这可以使原本“若即若离”的单篇教学之间形成更加明确的“关系链”,在整体上让各个部分之间的结构合理、功能协调,实现“1+1>2”。第三课《古诗三首》包含《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让学生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统,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由于古诗篇幅较短,辅以注释,朗读、背诵、理解和感悟的目标落实起来并不难。最重要的是这三首诗不涉及单元语文要素“详略”。所以,不妨把最简单的第三课前置到本单元第一课,以“古诗中的传统节日”点燃学习兴趣。第一课《北京的春节》和第二课《腊八粥》都是落实“详略”的好材料,也都是名家名篇,让学生在充分感受传统节日习俗的同时,品味作家高明的语言表达。建议把两篇课文交换顺序,理由如下:第一,篇幅上,《腊八粥》更短;第二,内容上,《腊八粥》详写“等粥”,略写“喝粥”,学生易于上手。《北京的春节》重点描写“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其他日子一笔带过。在这几个“高潮”中,作者也没有面面俱到地描述当日的活动,而是分别抓住这些日子里最有特色的一两个民俗活动,突出各自的重点。两层详略关系如套娃一般,“套”在一起,难度较大。第三,语言上,对南方学生来说,阅读老舍的“京味儿”语言略有难度,《腊八粥》的语言跟当代普通话更加接近。第四课《藏戏》是略读课文,虽然介绍的是汉族学生不太了解的藏族戏剧,但是篇幅短小,语言通俗易懂,结构是学生熟谙的“总分总”,重点写了藏戏的“起源”“面具”“舞台形式”“演出方式”“演出形态”。对于精读过《腊八粥》和《北京的春节》的学生来说,自学是可以实现的。综上所述,可以把本单元的阅读教学顺序调整为《古诗三首》《腊八粥》《北京的春节》《藏戏》,从兴趣激发到简单尝试,再到难度提升,最后独立阅读,循序渐进。习作《家乡的风俗》可以放在阅读教学之后进行,也可以作为单元总任务,带着“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的任务,把阅读课文当作习作例文使用。
分析完教材以后,就可以结合学情,制定相应的单元教学目标了。教学重难点是:1.能分清课文内容的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体会详写主要内容的好处。2.体会课文的不同语言风格,感受丰富的民俗文化。3.能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
据此设计单元学习活动。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民风民俗”学习活动设计
单元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教育部审定2019)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单元学习材料:《古诗三首》《腊八粥》《北京的春节》《藏戏》《习作:家乡的风俗》
课时安排:12课时
单元活动一“古风存”,安排2课时,主要由《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牵头,并由教师推荐、学生搜集传统节日、习俗有关的古诗词一起构成。学生通过诵读古诗词,了解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单元活动二“名家笔下的年味”,安排6课时,主要由《腊八粥》《北京的春节》牵头,补充阅读斯妤的《除夕》、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肖复兴的《花边饺》、冰心的《腊八粥》。通过学习,学生能分清课文内容的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体会详写主要内容的好处,同时体会课文的不同语言风格,感受丰富的民俗文化。
单元活动三“他乡风俗”,安排2课时,主要由《藏戏》牵头,并鼓励学生搜集描写少数民族或者外国风俗、传统节日的文章。学生自读自悟,尝试迁移精读课学来的方法,并通过搜集资料,拓宽眼界。
单元活动四“家乡的风俗”,安排2课时,主要是学生进行习作,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或者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也可以表达自己对某种风俗习惯的看法。要求学生做到“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四个单元活动中都提到了教师补充阅读篇目、鼓励学生搜集相关文章。这是教师在提供单元学习的配套资源,凸显了“用教材教”和“群文阅读”的理念。当然,教学资源的分类是多维度的,补充阅读篇目只是其中一个维度。
用单元教学设计取代课时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师对教材解读和开发的更高水平,实现了“1+1>2”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宇.浅谈小学语文单元教学设计[J].课外语文,2022(06):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