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双减”背景下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双减”背景下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作 者:陈万才 (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三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8)

摘   要:“双减”政策的提出使素质教育改革更进一步,而减负的本质是减轻学生负担基础上的教育增效。对于小学体育教学来说,也应践行“双减”政策精神,减轻学生体育训练负担,增强体育教学有效性,真正打造更高效高质的教学场景。“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应主动求变,关注学生兴趣培养、个性发展引导以及潜力挖掘,让学生真正享受运动的乐趣。
关键词:“双减”背景;小学体育;高质量教学

引言
“双减”政策的提出为教育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要求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中,需要对教学进行合理化规范,来积极响应“双减”政策,对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创新,实现高品质的课堂教学。对此,本文基于“双减”背景下,创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借助政策的优势,加强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让体育在育人的过程中起到良好的作用,促进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提高课堂的实效性,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活动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首先,完善了学生的体育、艺术等各项活动。其次,节假日、寒暑假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体育项目的发展。因为学生能更快速地掌握体育技能和相关知识,对体育课堂教育十分有利,当前的体育教学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提升体育课堂的时效性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在开展乒乓球教学时,很多参加过校外培训的学生,其水平远超于课堂学习的内容。而还有一些学生并没有训练过乒乓球,在教学中,已经掌握乒乓球技巧的学生,会毫无兴趣,而另一部分学生又因为跟不上进度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如此很难顺利地开展教学。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前,要结合于实际,掌握不同学生的特点,以各种体育项目的内容为基础进行备课,做好教学规划,制定目标。在开展教学中,对各层次水平的学生而设立不同的标准,让基础知识和技能提升实现协同发展。在传授技能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理解,运用教学技巧,从而实现体育课堂的高效性[1]。
二、教学活动多元拓展,提升体育教学实效
基于“双减”政策,小学体育教学变革中应优化教学设计,精心挑选授课内容,应创新教学思路,积极改革教学方法。现有的小学体育教学以既定的教材为参考,但教材仅局限于参考价值的发挥。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很少按照教材授课,基于“双减”政策,应将教材利用与教学实际的分析结合起来,精选教学内容,体育教师要转变教学思路,采取有效对策,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为主体,强调学生能动性的发挥以及丰富教学资源的提取利用。如尝试体育游戏,基于体育游戏的自由、开放和体验属性,让学生在游戏的吸引下投入到体育训练中,学生享受游戏的同时让身体得到最大限度地放松和训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可以增加篮球游戏、足球游戏等球类游戏占比。此外,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对抗竞技,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学生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小组对抗赛参与中学会竞争与合作,在充满挑战性的竞技锻炼中提升自身竞技能力,让体育教学潜移默化,更富实效。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模式
在“双减”政策的驱动下,为提高小学生的体育素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积极的改变自身的观念,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第一,教师必须不受教材所局限,在开展教学中,不可以只凭借课本,要设计出新颖的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教学的创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充分的参与。第二,教师还需要在课堂中发挥出引导的作用,特别是针对小学生而言,认为体育就是玩耍,所以,教师在创新体育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对体育课进行正确的认知,促进学生相互间的互动,进而为学生构建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的合理性。第三,针对教学内容必须进行科学的设计,如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堂中为学生添加视频教学观看环节,让学生对正确的动作要领进行掌握,然后在实践中进行合理地运用。比如在教授“蛙跳”技能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先借助小游戏为学生导入课程,让学生的精力能够集中起来。再为学生播放相关影像,让学生都能够掌握规范动作。然后让学生展开相互交流,进而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让教学效率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2]。
四、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也应基于“双减”政策的提质增效要求,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关注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在个性化的引导中实现个体体育素养与能力的培养。原有的应试教育模式强调教育外在形式的整齐划一,教学内容无差异,导致学生体育锻炼中的分层,使得体育教学结果呈两极分化状态,没有考虑到学生知识与技能学习的个体要求。而“双减”政策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学生体育热情的激发,以热情的激发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50米跑训练中,有的学生体能素质较好,表现积极,而部分学生因自身体型限制,日常锻炼的缺乏。教师可以采取分组的方式,体能好的学生适当加强跑步距离,体能差的学生可以先从立定跳远开始练习,促使学生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产生体育运动的信心,再以此引导他们全面发展。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个体差异的关注和差异化的指导帮助学生产生体育运动的热情,以达到体育教学的理想预期。
结束语
“双减”政策的提出对于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来说是契机、是支持。小学体育教学中应抓住契机,充分利用政策红利,从顶层设计入手,端正教育态度,关注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养成,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合理创新的同时,确保教学实现高质量发展,指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
参考文献
[1]于素梅.“双减”助力体育教育实现新突破[J].体育教学,2021,41(11):1.
[2]邵伟德,王倩.“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体育的思考[J].体育教学,2021,41(1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