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小学数学课堂高阶思维的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高阶思维的培养策略

作 者:季 磊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第一小学,浙江 杭州 311115)

 摘   要:小学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引导学生从低阶思维逐渐走向高阶思维的关键阶段。数学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点学科,在学生思维的引导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关注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带领学生从片面地看待问题走向综合性地思考问题,逐渐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决策思维、质疑能力等,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对于他们核心素养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阶思维;培养;对策
前言
数学是小学教学阶段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学习数学不仅能够使学生的认知得到提升,丰富其知识与常识,同时还能够有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不仅关系到学生在小学学习期间的成长,同时也关系着他们未来的长远发展。在当前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更高的重视,以生为本的理念也被教师接受和认可,因而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成为了重中之重,学习成绩仅仅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部分体现,当前的教育需要关注的是学生整体的全面发展。高阶思维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培养内容,它指的是在较高认知层次上的思维活动或认知能力,例如创新能力、决策能力、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等。重视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无论是对于教学活动本身,还是对于学生个人的发展都有着许多益处。让学生具备高阶思维,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培养其在学习中的独立性,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探究、分析、质疑、合作、体验等多种方式得到锻炼,这样的形式能够十分有效地促进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形成一种相互合作与支持的关系,进而推动教学的进步。同时,学生在自主思考和探究中拥有了更加充分的自主权,有更多机会锻炼自己的思维、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尝试与操作中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更强的综合能力,不仅能够丰富知识上的储备,同时对于学生思维的扩展、心智的成熟都有着很大的帮助。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将高阶思维的培养融入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使学生在多样性的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
一、小学数学课堂高阶思维的培养原则
(一)教学内容应当做到从形象到抽象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在学习和生活中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导,但是随着年龄和认知的增长,学生也会逐渐形成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尤其是在进入高年级后,学生会逐步增强抽象思维的意识,这是成长的规律,也是诸多知识的学习产生的结果。要想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就需要认识到教学形象化逐渐过渡到教学抽象化的重要性。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尊重教学内容从形象到抽象的原则,通过抽象知识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全面的抽象思维,强化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并引导其进行一定的实践运用,这样才能不断巩固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高阶思维。
(二)教学过程应当做到从知识到观念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生在初入学校时不懂学习的方法和规律,经由教师的慢慢指导和培养,逐渐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同时也具备了更强的学习能力,萌发了主动学习的意识,获得了知识、心智、能力等多个层面的提升,这就是从知识到观念的转变。同样,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想让学生获得高阶思维,也需要遵循从知识到观念的原则。首先从零散、细微的知识入手,逐渐走向系统化,在知识学习中做到由点到面,并能够通过知识抽象出观念,获得能力上的提升。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总结、自我学习,通过对具体知识的分析,获得抽象的观念,具备自我分析和综合发展的理念,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高阶思维的指引下不断前进,并从观念回到具体知识的学习中,进一步提升认知水平。
(三)教学形式应当做到从被动到主动
高阶思维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只有让学生自身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激发其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并在各种各样具体的学习行为中逐渐形成高阶思维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主动性的引导,让学生在自主自愿的前提下参与学习,这样才能获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人翁身份,积极转变过去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讲解和分析知识,充分了解学生对学习以及知识的真实想法,再选择恰当的方式解决他们的具体问题,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体会到学习与探究的乐趣,在学习活动中扮演主角,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最终达到高阶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
二、小学数学课堂高阶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通过问题意识培养高阶思维
思考是高阶思维培养的重要前提,也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倘若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没有主动思考的习惯,就会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教师讲什么便学习什么,教师布置什么作业便完成什么任务,这样会使学生形成严重的依赖心理,缺乏主见的同时逐渐丧失思考的习惯与能力,久而久之学习成为了一种枯燥且无聊的任务,既不能体会学习的乐趣,也难以促进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因此,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问题,挖掘出问题中的高阶思维,从而让思维保持活跃,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取得收获。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小数”这一课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之前已经学习过的“小数乘整数”来引出这节课的核心问题,从而挖掘出其中蕴含的高阶思维。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列出两个算式:1.5×2=?、1.2×5=?然后让同学们根据已有知识进行计算。通过计算,学生很快可以得出答案分别是3和6,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知识。此时教师再提出问题:大家都知道计算的形式非常多,这两个计算题也可以进行混合搭配,比如2×5=10,或者1.5×1.2等于多少呢?这样就可以顺利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思考,从已有知识中发现新的问题,在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中形成高阶思维,促进高阶思维发展。
(二)通过动手操作培养高阶思维
动手操作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它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到问题中,并抓住更多的细节,将不同的已知条件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最终得到答案。动手操作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学生可以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事物相结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而不断优化学生的思维,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更有条理。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需要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不断强化其数学素养。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每位学生提前准备好彩纸和剪刀,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在纸上画出一个梯形,然后将这个梯形剪下来,这样每个学生手中都能够拿到一个梯形的纸片。然后,教师再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让学生结合这些图形对手中的梯形纸片进行观察,思考能否找到计算这个梯形面积的方法。此时,有的学生会继续动手剪纸,将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相同的三角形,使梯形形成一个拼组图形。最后再通过对这三个图形面积的计算与相加,便能顺利得出梯形的面积,成功通过动手操作解决了复杂问题。
(三)通过引导质疑发散高阶思维
在过去的教学中,质疑是许多学生都缺乏的素养。由于教师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在学习中只能被动接受,即便有疑问也不敢直接表达出来,害怕质疑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性,这样就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散,不利于其高阶思维的培养。因此,在当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助力其高阶思维的提升。例如,在学习完“千克、克、吨”这方面内容时,教师在讲解题目时,可以先将答案写在黑板上,并在解题过程中进行一定的改动,然后告诉学生这个解题方法中有若干处错误,请大家帮忙找出来。如“橡皮重20(吨)、大象重6(千克)”等错误,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到问题中,首先结合自己的经验解出正确答案,再对黑板上的解题步骤进行分析,验证每一步的正确性、合理性,并从自己的思维角度出发提出质疑,从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让他们意识到教师并不是教学的权威,而是与大家共同参与学习和探究的合作者,通过相互协作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长此以往,学生便能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兼听则明的习惯,对于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勇于提出质疑,不断发散其高阶思维。
结语
在小学数学中加强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不仅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同时也是发展现代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采用合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真正推动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喻平. 小学数学高阶思维的思考[J]. 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2021(9):13-17. 
[2]马燕飞. 小学数学高阶思维培养在课堂中渗透[J]. 魅力中国,2020(18):306-307.
[3] 巨筱芳. 小学数学学生高阶思维培养策略[J]. 学周刊,2022,3(3):91-92. 
[4]刘燕. 基于核心知识的小学数学高阶思维教育的背景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21(28):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