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音乐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践中发现,节奏对于大部分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不容易掌握。因此,本文主要从教师与学生自身角度分析了当前在小学音乐节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论述了几点关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小学音乐;节奏;现状;有效策略;
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就是节奏。正所谓节奏就是音乐的脉搏,音乐中的节奏则是由音的长短、强弱来组织起来的,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学习并掌握音乐基本要素,节奏作为音乐的骨骼,对塑造音乐形象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说:“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而不是旋律”如此可见节奏的重要性。
在小学音乐学习中,学生对歌曲中出现的节奏演唱的准确性也是差强人意,问题如下:
一、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教学期间,对四年级六个班级进行了“基本节奏”知多少的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内容为: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附点四分音符以及附点八分音符的准确展示(可用嘴巴打出节奏型,或用拍手、拍腿等形式展现出来),而这些节奏均为四年级课本内容需掌握的节奏型。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学生对节奏型的准确表现能力只有48.3%的学生为良好,余下的同学会出现打错甚至不会的情况。而这一数据并未达到全国平均值,是什么原因造成此结果呢?分析出以下几点原因:
1、学生在学习节奏时方法单一,内容枯燥乏味。
在学习节奏的过程中,如果学生长时间围绕同一节进行训练,这种模式会使学生对节奏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低下的后果,造成的后果就是学习效率低,掌握情况不好。
2、注重理论性,从而脱离实践。
节奏型、节拍作为基本的乐理知识,如果把他们模式化、机械化,在教学的过程中脱离的儿童的心理特点,重理论,轻实践,得出的课堂效果则会差强人意。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要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教师在强调音乐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兴趣与审美体验的培养。
3、听得不够仔细——聆听的重要性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能力都有所增强,注意力也相对稳定,但发现学生在聆听时会出现不够仔细这一情况。
在四年级上册第一课中,《中华人民共国国歌》再熟悉不过了,作为一名中国公民,从每周一升国旗到国家重大会议、节日、世界级比赛等场合中都会有很多机会听到该乐曲。但在教唱乐曲时,第七、第八小节“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一乐句,连续三个附点,约有90%以上的学生演唱的准确性不高。
对于歌曲的学习,初学者最初是靠聆听的方式来学习,例如前几年的流行歌曲《小苹果》,音乐课本上并无此歌曲,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都能演唱出来,从而得出高质量的聆听,决定了歌曲演唱(演奏)节奏的准确性。
二、改进措施
1、节奏型与情景结合。
儿童心理学表明,要使儿童在固定场景内进行参与体验,身心投入实践活动中,会使其学习状态与效果达到最佳。四年级的学生,表现的活泼、好动,对未知的事物都能表现出很强的兴趣,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些特点。
音乐会上,它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幸福拍手歌》请大家听一下吧!大家听出来了吗?这里面有很多小马奔跑时的马蹄声,而这种节奏就是音乐中出现的附点八分音符,在这里我们可以称它为——马蹄节奏。
在教学中将节奏教学与故事、生活场景结合起来,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使得理论化的节奏,生动化、形象化,最后获得的是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的轻松。
2、带着节奏读歌词——提高学习歌曲节奏的效率
初学歌曲时,学生对歌曲的学习,多是以歌词为主,歌曲旋律往往要聆听三至四遍才可以有完整的记忆,在旋律中出现的“一字多音”“一音多字”或出现节奏稍快,音符密集的乐句,就会成为学生学习歌曲的“难”点。例如:
四年级上册第一课中《采一束鲜花》,乐曲第七小节出现的附点四分音符节奏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47.5%的学生会唱成两个八分音符的情况,初学歌曲,学生既要注重音准,又要注意节奏,使得学习准确率大打折扣,这时教师可以将节奏带入歌词,带着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5 5 2 4 3. 2 | 2 1. 1 0 5 |
它是 给 妈 妈. 的 | 报 答 啊 |
如此一点点降低难度,先学节奏,待节奏准确掌握之后,再加上旋律,学生在演唱这句时,准确率就能提高到100%。
3、声势——利用奥尔夫教学方法,结合动作和器乐教学助力学生节奏学习。
由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和作曲家卡尔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教学法,对学生学习节奏训练,起到了综合性的作用。
身势则是用身体作为乐器,利用身体动作发出的声响来进行教育教学。拍手、拍腿、跺脚、捻手指都可以利用起来展开教学。
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一课歌曲《土风舞》歌曲第三小节的切分音节奏,笔者要求学生在演唱此乐句时做到“拍手”的动作,这样既能唱准切分节奏,又能体现出乐曲的风格。
4、投其所好,课堂中引用打击乐器,开发学生潜在节奏感。
三、改进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对学生进行了以下几点考察,从而检验学生对节奏学习的成果。
1、课堂气氛活跃,学习音乐积极性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通过近阶段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丰富课堂内容,学生在学习新的节奏型时积极性明显提高,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在演奏打击乐器时都能做到准确打击。
2、自主学习,检验教学成果的试金石。
世界上没有无节奏的音乐,每一首乐曲当中出现的节奏都是作曲家根据当时的背景和想法创作出来的,是他们情感的延续。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以一个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节奏型,守住音乐脉搏,守住音乐骨骼。
参考文献
[1]《中小学音乐教育》 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社
[2]《中国音乐教育杂志》 人民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