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于“课堂观察”的小学语文校本教研实践研究
作 者:李亚利
(中山市南区教育和体育事务中心,广东 中山 528455)
大
中
小
摘 要:“课堂观察”式校本教研就是以课堂观察为基本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通过自我观察、同伴互助观察、团队观察等方面的观察活动,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深入反思,在量表开发中强化研究,在观察与打磨中探索观察模式,在反思与内省中促使专业成长,在打磨与锤炼中成就校本教研团队。 关键词: 课堂观察;小学语文;校本教研
课堂观察是通过特定的观察程序和观察记录工具收集、分析课堂教学信息,并对课堂教学进行评判和建议,以实现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方持续合作的课堂研究方式。当倡导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成为共识,当教师专业化成为潮流,致力于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观察,就有了走进校本教研的外推力;而课堂观察基于合作的研究理念、量化的技术方法、严密的科学程序,是其走进校本教研的内驱力。因此,需要回到课堂现场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最佳平台。
一、小学语文课堂观察的形式与方法探索
从观察主体来梳理小学语文以“课堂观察”为载体的校本教研研究进程,课堂观察可以分为自我观察、同伴互助观察、团队观察三类。
(一)自我观察:日常化的“点”上研究
自我观察是执教者对自己课堂的观察,主要分为“即时的自我观察”和“延时的自我观察”。自我观察最为常用的是课堂实录回顾,通过反思和分析课堂中的不足,及时提出改进策略。“延时的自我观察”的常用做法就是借助录像、录音等工具,间隔性地观察自己的课堂,前后对照,反复揣摩,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得失,提高自我观察的“硬功夫”。总之,教师自我观察,形式是自主的,行为是自觉的,进程是持续的,开展是自由的。实践告诉我们,教师个体可在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里,有目的地选择1-2个观察主题,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加以观察,反思改进,逐渐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因此,教师进行自我观察,做“点”上的研究,是一种有效的行动研究方法。
(二)同伴互助观察:简约化的“线”性研究
同伴互助观察主要适用于备课组教师之间展开,其主体是同伴,方式是互助。同伴互助观察,可以使课堂观察走向日常化、校本化。备课组是学校课堂教学研究最为基层的组织,相同年级相同教材的教师进行互助式的观察是学校课堂观察推进的主要组织方式。同伴互助观察的具体做法是:以备课组为单位,确定一个观察主题,由一位教师上课,其余教师围绕主题进行观察。可以不分时段,但必须紧扣主题。课后由一位教师围绕一个“主题”,以简约化为原则,设计相对简单的观察表进行观察,一次活动解决一个问题,比较符合各学校教师的实际,也有利于课堂观察走向日常化。因此,我们把这种简约的同伴互助观察称为“线”性研究。
(三)团队观察:规范化的“块”状研究
团队观察适合于校际协作组、校内学科教研组、区中心教研组层面上组织开展。所谓规范性,是指其主体是团队,方式是合作,指向是校本特色。从课堂观察的本义出发,团队观察才是规范的、主体的课堂观察。在具体的观察流程上,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准备活动、记录活动、对话活动、跟进活动。关于教研组实施团队观察,可以循序渐进的开展。我们一般是一堂课选择一个主题组织进行。观察者的思维必须高度集中,尽量不要遗漏重要的信息,合作团队中任何一位教师的信息遗漏都会给整个的课堂观察造成残缺。一般我们是4人为一个主题观察组,这样可以提高课堂观察的效率。同时,团队观察在数量上不一定要求太多,一般一学期可坚持2次左右,力求达到规范性的操作,为课题研究提供一定的“样式”或“范例”。
二、小学语文课堂观察的路径与方法探索
(一)确立课堂观察的研究步骤
随着小学语文以“课堂观察”为载体的校本教研的深入研究,逐步研究出适合本区小学语文教研组的课堂观察模式:发现课堂问题——确定研究话题——课前制定研究量表——课堂围绕重点观察——课后量表专项分析——找出问题症结——提出解决方案。教师实际课堂观察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
(二)设计系列专题性观察量表。
每学期,教研组成员深入各小学,组织科组老师分析本校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确立每学期的观察专题,然后讨论影响这一专题的因素,进行筛选,确定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设计出课堂观察的一系列量表,如南区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评价表,南区小学语文有效的学习活动组织评价表,南区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发言观察量表,为了便于教师观察记载,设计了系列性的记载表,作为课堂观察记录的工具。
三、小学语文课堂观察的模式与方法探索
(一)以解决教师困惑为目的的“定点观察”模式
我们将教师的困惑点作为课堂观察的重点,运用适切的观察工具有目的地观察,通过统计数据找到困惑之源,集思广益得出解惑之法。主要程序是:①课前会议,明确定点。课前会议中讨论了解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或上课教师最希望解决的困惑,接着分析可能性的原因,设计该方面的课堂观察量表;②课中观察,着眼定点。课堂上,观察者主要观察确定的观察点,做定量或定性记录。③统计数据,呈现问题。课后从客观数据和主观感悟两方面呈现课堂现象,与上课教师讨论,获得初步的认识。④共同反思,提出建议。课题组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翻阅理论资料,得出最终的改进建议。需要说明的是,一节课说明不了问题,要通过几节课观察的积累才能发现;当然,随之而来的教学反思也要常思常新。
例如我们设计了“课堂提问数量”、“学生回答问题的有效性”和“教师理答行为”三个课堂观察量表,就是为了有目的的观察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克服“满堂问”的现象。
(二)以帮助教师成长为目的的“全面观察”模式
为了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探索“全面观察”模式。具体程序是:①课前会议,明确分工。确定要全面观察的对象,课前相互交流上课内容、学生情况;给合作观察者分配不同的观察任务,各自要观察的内容及方法;②课中观察,各负其责。观察者带着不同目的进入课堂,选择不同位置观察;③观者反馈,授者反思。课后反思时,观察者与上课教师交流了解生疑之处,从自我观察的角度说明观察结果;上课教师先行自我反思,提出改进设想;④反思改进,再构课堂。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共同探讨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提出有效建议。
一个教师的成长需要不断历练,那么针对她的“全面观察”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跟踪观察。以观察对象莫老师为例,在观察小组7人具体实施中,5人分别运用提高课堂有效性的5份不同的课堂观察量表,1人运用教师有效提问的观察量表,1人进行课堂实录,从教学目标到提问的有效性等各个细节都有细致观察。一次观察发现问题,观察组就一起反思、讨论,再次备课、上课。反复打磨,使得观察对象快速成长。以新教师王老师为例,初登讲台,课堂组织调控能力缺乏、教学语言生硬单一、学生视角缺乏等现象非常明显。学校教导处、语文科组坚持使用课堂观察、分析、跟踪,多次使用延时观察、二次观察分析等方式,一学期后,教师的课堂组织行为、课堂语言、学生观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四、问题的思考
“基于‘课堂观察’的小学语文校本教研实践研究”跨度大(覆盖全区公民办小学),持续时间长(近十年)。回顾研究的历程,有困难、有困惑,但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收获与思考,在梳理研究历程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研究过程中的四大欠缺:深入学习不够,欠缺理性思想;深刻思考不多,欠缺逻辑关联;深度交流不足,欠缺智慧启迪;深层关注不及,欠缺科学严谨。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往往兼任班主任,在小学生管理琐碎事务繁多、工作繁忙的情况下,如何使课堂观察活动常态化,促使教师走向教研自觉,如何让教师坚持运用课堂观察的方法,在长期坚持中实现校本教研累积式的成长是需要深入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03-005
[2]吴江林/林荣凑/俞小平.课堂观察LICC模式课例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002、048、060
[3李小兵/曾祥智/邓向阳.“三段六步”课堂观察案例与故事[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50-60、61-77、371-391
[4]夏雪梅.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5]李杰.历史课堂观察的方法与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6]陈瑶.课堂观察指导[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7]余景霞. 课堂观察与教学反思的应用研究——课堂观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尝试运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年69期
[8]曾毅.浅议高中课堂教学课堂观察的内涵与意义[J].南北桥.2014年11期
[9]吴式颖等编.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下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80-81
[10]吉鑫等.常用课堂观察方法运用探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6年2期
[11]伊江.“交互式反馈系统”(IRS)在高校教学中应用效果研究:以北京大学的课程为例[学位论文],2011年 北京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