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小学计算常见错误和对策

小学计算常见错误和对策

作 者: 颜金娣 (江门市江海区外海街道麻二金紫学校,广东 529080)

 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学习计算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知识点之一,计算知识贯穿了整个小学阶段,每个阶段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提出了不同要求。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做计算题时往往出现错误。对于如何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培养计算的好习惯,减少学生计算错误率,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正确率,一直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研究,常抓不懈。

在课堂教学和批改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会出现计算错误,经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导致学生做错题目的原因多种多样。
不少学生刚学乘法口诀时,会出现口诀混乱的现象。学生学习1到5的口诀掌握比较好,但是对于6到9的乘法口诀,由于这部分口诀有些长,一些学生没有掌握熟练,会出现忘记口诀或者口诀混淆,导致口算错误。例如:6×7=56,7×8=48,6×9=45。对于这些现象,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让学生明白口诀表示的意义,通过开火车、摘苹果、比一比等方式练习,巩固好乘法口诀。学好这些口诀,对学生进一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多位数有很大帮助,减少学生做乘法计算的错误率。
算理是学生做计算题的原理,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计算法则才能快速进行计算。在计算时学生法则不熟,对退位减法算理不清,有些学生不清楚当个位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一当十再加上个位上的数再减,误以为当个位不够减时就直接用减数来减被减数,结果导致计算错误。例如:72-17=65,56-28=32。这种错误是常见的,当遇到学生做错这些题目时,我们要跟学生讲清算理,再借助竖式计算让学生练习退位减法。
在学习四年级简便运算时,学生会因定律不熟导致做错题目。学生对于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掌握比较好,但学生对乘法定律的掌握需要较长的时间,部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理解不透彻。学生会出现以下错误: 39×42+58×39=39×52×(42+58),35×(100+1)=35×100+1。对于这种错误,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的定义,还要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乘法分配律的定律,理解定律后再进行归纳。如(a+b)×c可以理解为(a+b)个c,a×c+b×c可以理解为a个C加b个c。课堂上让学生做一些基础练习,注重形式表达的认识和强化。也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情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出一些判断题,通过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从形式上把握乘法分配律的数学模型。
当学生做错计算题时,我们要重视算理理解,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再通过专项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乘法分配律,减少计算错误率。
一些学生在学习四年级第一单元时会因四则运算顺序导致错误。部分学生思维定势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导致错误。例如:200—[15×(12-4)]=200—[180—4]=200-176=24。当学生遇到这些错误时,我们先要让学生明确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当学生理解运算顺序,总结了运算顺序的方法,这样能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学生抄错或看错数字,这种现象也常见。例如:68-25=61,学生把68看成了86 ,导致得数错了。当学生遇到多位数时,学生也容易抄错或者看错一两个数字,导致结果错误。还有一些学生计算习惯不好惯,比如竖式计算时把数字写得很密,结果算到第二步或者第三步数位没对齐,得数错误。还有一些学生在草稿本计算时,在一些空间不够的地方计算,新的算式和旧题目混淆在一起,结果计算错误。对于这些错误,我们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计算习惯,教育学生把数字写工整好看,一目了然,有利于计算既快又准。
当学生看到计算题数据较大,运算步骤过多时,有些学生会不耐烦,缺乏耐心。学生害怕这些题目,不认真看题,没有认真分析题目,没耐心去选择合理算法,没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从而导致错误出现。有时甚至只计算第一步,跳过其它步骤,导致计算失分。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多鼓励这些孩子,遇到难题时,要认真看题,理清计算步骤,选择合理的算法,一步一步计算,要不怕困难,充满自信计算,再验算。只要功夫深,再复杂的题目也能解决,我们要提高学生学习计算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做计算题的兴趣。
总之,不管哪种原因造成做错计算,我们都要高度重视,找出错误的根本原因,再进行讲解和练习。我们要加强学生口算与估算能力,加强学生对计算法则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和打草稿的习惯,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只有这样,学生的计算能力才能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