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也谈让兴趣点燃学生的数学火花

也谈让兴趣点燃学生的数学火花

作 者:王中虎 (江西省广丰县横山中心小学 334606)

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和关心事物的主要动力。数学这门学科的抽象性决定了它有一定的枯燥感,这就要求在数学课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设计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不拘一格敲开学生智慧的大门,让数学课充满活力,也让学生爱上数学这门学科。只有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形成强大的推动作用,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新知,学习新知。
一、主动参与,自主探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产生学习兴趣。
课堂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尤其是教会学生主动参与质疑问难、自主参与探究活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注意事项围绕学生这个主体,抓住教材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再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那么学生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我在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法1/4+3/10时,边板书边提问:“你们仔细观察,这道题有什么特点?”学生说:“是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相加。”“对,那怎么加呢?我们以前学过没有。”我看了看学生,学生都睁着迷惑的双眼。有一个学生说:“分母不同能直接相加吗?”我马上肯定了这个学生:“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那我们能否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开动脑筋想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谁先想到,就让谁来当老师来教教我们。”学生一下子产生了兴趣,马上相互讨论,寻求答案。学生的这种自主探索,既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创造精神,让学生尽情地演绎着自己的角色。
二、利用游戏,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本性活泼、好动,对新奇事物往往具有好奇心。在教学中利用游戏等活动,设法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完表内乘除法后,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目:在黑板上不出声地写出几个数:12、6、4、8、2、3、18,这些看似漫无主题的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会想:咦!这些数有什么用处?老师写这些数干什么?问号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里。然后老师告诉学生:用这些数组成乘法或除法算式,要求积和商也必须是所给的数,你能组成多少道算式?比一比,看谁想得最多?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动脑,人人都想争第一,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质疑问难,妙导巧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后问学生: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的面积也相等吗?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一提出,就在学生中引起激烈的争论。众说纷纭,各尽所能,方法各不相同。有的从画图、测量、计算的方法入手;有的先假设数据然后计算,利用假设法来计算。大家各显“神通”,最后得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正方形大”的结论。学生在学习中自我发现,又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精神,学习兴趣也就更浓了。
四、课件辅助,视听共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充分利用投影、录音、录像、模型以及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在问题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借助形象来实现有效思维,从而提高思维品质。如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在周长一定时面积最大,教师利用多媒体制作各种周长相等的平面图形,进行动态比较,逐步让学生得出随着边形的增多,面积也在不断地增大,最后得出:在此种情形下圆的面积最大。学生不仅知道了,而且感悟到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而且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应使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几方面获得发展。所有这些,无一不在说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每一个经历过教育教学的人都知道,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学习就变成一种内在的动力和需求,学习将会变得事半而功倍,反之则将是事倍而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