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促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初探

促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初探

作 者:吴 量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摘   要]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在很多方面有着本质区别。但作为高职院校,同样有责任与义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积极的心理素质,预防和缓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将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现状谈起,并尝试对如何促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提出对策。
[关键词]高职  心理健康  课程  教学效果

  高等学校以育人为宗旨,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但现代的健康观念不只局限于身躯无病,体格健壮,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据调查,湖北省职业院校学生心理问题偏重,中度以上者高达18%[1]。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不集中、容易动怒、缺乏自信、情绪不稳定、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学习心理失调、人际关系不协调、容易被人误解等几个方面。大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个体可持续性发展和学校稳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主要手段之一,正逐步得到关注与重视。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现状
1.有课程统一大纲,无统一权威教材。2011年,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各高校以文件中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为导向,制定了相对一致的教学大纲,即三大部分,11项专题教育。《基本要求》中并未就教材提供一个相对统一的选择范围。各高职院校则根据实际选择教材,有些高职院校并未对教材提出规定,可由各二级学院任课老师自行安排。这样一来,出现了两种情况,学生上课没有教材的情况。另一方面,当学生课后或出现困难的时候,无权威书籍的引导。
2.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在逐年增高的大学生自杀率的不争现实下,不少高校认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要作用在于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减少自杀率。这种以“堵”为主的教育理念将消耗大量资源将注意力放在那些已经有问题或有问题倾向的一小部分学生身上,忽略了还有更大的学生群体希望积极发展、健康生活的心理需求,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
3.大班教学且课时数量少。由于师资有限、教学硬件设施有限,很多高职院校不得不采取大班教学的方式进行。人数通常在150-200人左右,有的高职院校不得不将一个年级的人集中在一起教学,课堂秩序难以掌控。每个心理学专题一般只安排两个学时左右,一个学期两到三个专题,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个学生都有所,使得教学效果与质量难以保障。
4.师资力量参差不齐。高职院校主要以应用类专业为主,很少有高职院开设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此类专业。这也决定了高职的师资中,能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授课任务的教师非常少。受教师数量、教师研究方向等因素制约,很多高职院校不得不聘用兼职老师授课,例如思政专业教师、辅导员等。受自身专业限制,教师们只能在课堂上讲述抽象的名词概念和枯燥的理论方法 ,照本宣科内容枯燥、教学方式死板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于是教学中出现不少学生在课堂上睡觉、发短信、交谈、听音乐、看小说、学习其他科目内容等与课程无关的行为,即“隐性逃课”的现象[2],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但师资问题的确是现实中困扰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开展的最大障碍。
5.学生求知欲望强烈。有研究者曾对大学生对待心理健康课程的态度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75%以上的大学生都认为有必要开设心理课 ,对心理课感兴趣的学生数也 占调查总数的73.96%[3]。这反映出大学生内心实际是需要和渴望心理课的。但是,另外一项针对北京市高校学生的调查显示,虽然学生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心理课 ,但同时最不满意的也是心理课[4]。看来,对于心理学知识,学生的求知欲望整体上比较强烈,而强烈的求知欲望、贫乏的师资、不良的教学效果之间则形成了比较难以调和的矛盾,如何上一堂让学生满意的心理课亟待解决。
二、促进教学质量的对策。
1.提升师资专业水平。高职院校中,大多数兼职教师的主要研究方向与心理学并无关联,他们在参与授课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负面情绪,主要认为自己能力不够,上不好课。经了解,老师们在备课过程中认为心理学理论知识晦涩难懂,自己都不能很好地去理解,更不用说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了。不少兼职老师在上心理健康课的过程中感觉很煎熬,在课堂上不知道跟学生讲什么,老师们手头缺乏心理案例,只能复述书本知识,无法把心理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关联起来,课堂氛围沉闷,学生逃课现象严重,最后导致教师的在能力方面的自我否定。如果学校层面不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学习,教师们的自我效能感将持续下降,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因此,一方面,在缺乏师资的情况下,学院可以尝试聘请校外专业人员为学生授课。其次,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院应积极大力地为兼职教师提供校外学习培训的机会,让教师们参加再教育,充实他们的知识储备。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内专业学习交流活动,如专家讲座、集体备课、案例讨论、模拟说课等,为兼职教师提供交流的平台,加强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增强兼职教师对心理学的体验,参加心理测试或团体心理辅导,增加老师们对心理学的兴趣。
2.为整门课程定好基调。学生的心理问题多种多样,严重程度亦不相同。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类心理问题,发展的、情感的、应激的、甚至躯体引起的心理问题。三年中,这门课程应传授什么样的东西给学生?是理论?是态度?还是方法?是对生命的感悟?还是积极的心态?我认为学生心理问题的种类及层次决定了这门课程的目标应是兼容并蓄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在认知、能力和情感三个层面达到以下目标:从知识学习目标看,帮助学生对自己心理的各方面情况有正确认识和评估、熟悉常见心理问题及预防措施。从能力培养上讲,重点是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人际交往合作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压力应对能力等,提高他们的心理调节水平和心理活动的状态水平。从情感行为目标上看,主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对未来生活的积极态度、从容面对挫折与失败、悦纳自己、珍爱生命。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卫生习惯,预防和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最终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3.设计好每堂课。课堂是老师传递知识给学生最直接的平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们需要在2、3课时内将一个专题的知识教授给200名左右学生,还要尽量保证课堂效果,这对老师们提出了一些要求:1、分清授课重难点。心理学知识博大精深,教师们授课时应避免求全求大或堆砌知识,应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及理解能力。有重点、分层次地传授知识,帮助他们在每一个专题中学到一些知识、解决些困惑,获得一些让自己开心的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教学目标。2、设计好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只有认知的参与,如果能调动起学生情感、意志、行为共同参与,那学习的效果将会事半功倍。教师们应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建立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精心挑选心理案例,设计一些让学生们乐于讨论的讨论话题,组织适合大班参与的心理游戏,推荐一些他们在课下可以参考的资料,还可以布置启发他们真正去思考或使他们更好地改变自己的课后作业。课堂教学最好与学生的兴趣相融合,使他们自主调动自己的知、情、意、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华菊. 湖北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析[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06. (3)
[2]王井云.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隐性逃课”现象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7)
[3]袁小平,徐红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调查与探析[J].科教文汇,2008.(4)
[4]蒋韡薇.发展性咨询——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的主角[N].北京:中国青年报,2003,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