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数学教学的显著特点之—就是将教学过程演变为引发学生练的过程,每节数学课的教学任务都是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来实现,促使学生探究、思考、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数学课堂练习则成为教学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与教学质量的高低息息相关。合理的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作业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所以数学课堂的有效性练习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
一、目标明确 有生活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练习的内容不仅要符合教材的要求还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尽量在课内进行,以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及时巩固,发现学生不够理解的地方,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及时得到弥补。小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过程,要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练习,才能加深理解,逐步掌握。要克服教师讲的多,学生练习时间少。比如:教学《克和千克》后,我就设计如下练习让学生体验克和千克: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一个乒乓球重约3( );我的书包重约3( );我的体重约23( )等,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让其设身处地的去感受、去理解克和千克的不同质量,这样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对克和千克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设计新颖 有趣味性
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学习也如此,如果能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题目或数学游戏,学生必然兴趣盎然,积极参与,以此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 “自行车里的数学”时,就让学生合作探究自己的自行车,体会自行车的周长,半径,大小齿轮的比与构成比例的意义。然后提出有创意的问题:⑴齿轮的大小和链条有什么关系? ⑵变速自行车后面那么多的齿轮有什么用?⑶踏板转一圈,齿轮转几圈?轮胎转几圈?和所走的路程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愉快和渴望学习新知识的心情走进课堂。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养成学生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学习品质。
三、由易到难 有层次性
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存在,在作业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作一些机动,使练习具有层次性和弹性,可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因此,我认为教师在练习设计时要做到有层次、有梯度,分层递进,使学生牢固掌握,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定势。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后,设计如下三个层次的作业: A、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8米,宽5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B、一个正方形的花坛,周长8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C、学校要在操场上用16米长的栏杆围成一个各边的长度都是整数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花坛,有几种不同的方法?怎样围花坛里种的花最多?学生练习时,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合适的题目进行训练,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尽所能,都有所获,都在不同程度地享受着成功的体验。
四、要少而精 有针对性
针对性,就是设计练习要围绕教学目标,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做到有的放矢 ,力求用较少的时间,精练的习题,获得最佳的练习效果。这就要求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第一课时,主要是使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白其面积的大小决定于底和相对应的高,练习要围绕这个重点来设计。
五、激励评价 要多元化
小学生的发展有不平衡性和个别差异性,因此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以发展的眼光,采用不同的评价。如对不同层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激励性评价,表扬性评价等。
在练习评价中应加强练习过程、思维过程的发展性评价,注重练习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在课堂上应创造机会,通过交流、说明、鉴赏、发言等形式,展示孩子的练习成果,让他们在欣赏和被欣赏的氛围中获得成功体验,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孩子都体验到愉悦。如:当学生的练习精彩时,可授予学生各种荣誉称号或给予简单的物质奖励。当学生的练习有进步时,可给予语言激励,如“你真聪明,你好棒啊!”这样的教师评语,不仅激励了练习有进步的学生,对其他的学生也有辐射作用。
总之,在数学练习设计过程中要正确理解练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要摆正练与讲的关系,要精心设计练习,做到精练、巧练、及时练。练习的结构和设计是一门“学问”,值得探讨,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少、精、活”。只要我们重视“练习的有效性”,切实做到练习设计回归生活,既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又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真正达到练习的有效设计为有效教学服务这一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