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让数学走进学生生活

让数学走进学生生活

作 者:王中虎 (江西省广丰县横山中心小学 304606)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是新课程的生长点,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理念,强调教学中注重认知、体验与生活的统一,强调教学将与生活相结合,真正赋予课堂教学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那么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呢?
一、开放教材,让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生活情境相联系。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开发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素材,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任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时,我在这一学块上让学生得出结论后再利用这个结论去解决问题:“利用这个问题,想一想怎样才能又快又齐得排好这一行桌子?”学生经过一小会的讨论后得出了先让两名同学在前后拉一条绳子,再沿着这条绳子将桌子摆齐。这时,学生的思维也扩散开来,列举出了生活当中许多应用这一结论的例子。这样,学生在操作概括到感性实践中加深了对新知的掌握和理解,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由于学生观察点不同,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结论,把数学学活,使数学真正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经验,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将生活情境数学化,将数学生活化是两者最佳的融合,它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起到了催化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创设了一个“如果你是主教练,你会安排哪位球员点球”的生活情境,进而引发学生讨论:从“谁进球最多”到“失球数谁最多”,再到“进球的可能性高”导入百分数意义的学习。教者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不断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从而进一步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研究、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枯燥呆板的数学学习变得鲜活生动。
三、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之后,跟随父母到商场去尝试性地购物,通过尝试性的购物活动,促使学生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并学会正确使用“人民币”,增强学生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再例如,在教学“利率”以后,我组织学生在班级内开展“小小银行”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模拟“存钱、取钱”,学会利率的计算方法,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数学课堂不应仅仅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作为教师应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学生理解,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