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问道经典,育人以德 ——从《道德经》中学习育人之道

问道经典,育人以德 ——从《道德经》中学习育人之道

作 者:黄雪萍 (广州市增城区富鹏小学,广东 增城 511300)

 作为班主任,每天既要完成一定量的教学任务,又要对学生的德行教化、品德培养。一天下来就只剩下一个累字,而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学生的品行在老师的苦口婆心教育下也不见得有什么长进。学校的杂务越来越多,班主任一天从早忙到晚,根本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怎样的教育才是对学生最好的。于是,大家都按部就班,按所谓的常规、常理对学生进行教育。然而,时代在变,学生的心理和价值观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一些常规的教育,看似没有问题,而细思极恐!笔者近日读《道德经》,发现育人之道不假外求,经典之中自有妙法。

一、树立学生的规矩意识
一个人从家庭走进学校,从无知到有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习怎样成为一个学生,甚至成为一个好学生。学校的教育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最重要是学校不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在学生心中树立了“规矩意识”。如非这样,学生得到的知识再多,学校的教育也是失败的。社会上许多“德不配位”的现象,这些人很可能就是学校教育的“次品”——有才无德者。
《道德经》中先说“道”,把“道”的问题说清楚了,再说“德”。“道”就是规矩、规则、规律。“德”就是品德、品行、德行。先有“道”,再有“德”。“道”是目标,是方向,人走在道上,目标和方向正确了,才到达得了终点;“道”还是规则、边界,你只有循规蹈矩,不随便越过边界、底线,事情才能办得好。而“德”就是按照道去做人做事,不违反道就是有德。
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人只有遵循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特点,才有利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成长为有“道德”的人。所以,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不能只是口头上说教,不能只是一味要求学生具有如何如何的美好品行,更应该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规范学生的言行,让学生循“道”而行,并持之以恒,养成习惯。学生在习惯中慢慢领悟做人的道理,从而形成好的品行。
二、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一)去除“争”的思想
学生不爱学习,对成绩也满不在乎。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想方设法激励学生的斗志,又是排名,又是树立榜样,又是表扬先进,无所不用其极。但学生似乎依然故我,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甚而对老师的行径越来越反感,非旦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其性情品行也愈显糟糕。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榜样示范、物质奖励、口头表扬都属于外部动机,在这些外部动机的刺激下学生或许在短期内受到激励,而随着次数的增加和时间的推移,这些外在的刺激将会变得毫无意义。因为此时学生学习的动力来自外界,一旦外界的动力消失或减弱,学生的动力自然也随之减弱。要想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源不断,那就只有激发他的内在动机了。问题是怎样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呢?用榜样、表扬、奖励这些手段,表面上是正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深究下去却发现,我们其实是在培养学生“争”的思想!排名、表扬、奖励都是在暗示学生:你要争第一,否则你无法得到任何东西!然而,我们要知道名次、物质奖励并不是我们和学生最终想要的。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要用名次、物质去“诱导”学生呢?而且当我们“用心良苦”地用此等方法去“教育”学生,他们长大进入社会后就会到处去跟人“争”,从而忽略了工作中更重要的东西——合作。这是我们育人的初衷吗?显然不是。
争的结果其实并无真正的赢家,只有两败俱伤!战场如是,职场如是,学校如是。学校并非战场,学校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学生快乐成长的摇篮,更应是远离烦嚣的一方净土。学生在这一方净土自由生活,自然成长,根本无须与人争一日之长短。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崇尚标榜贤才,民众就不起争心。学生进入学校之前就是一张白纸,所有争的思想都是老师们强加给他们的!所以,老师们是时候停止给学生排名了,是时候停止标榜先进了,甚至要停止给学生奖励——精神奖励也要考虑其出发点。去除了“争”的思想,学生回归到自然的状态,才会看清自己的兴趣是什么,自己的长处是什么,进而内在动机被激发出来,学习成为一种内在追求,成长的需要,而不是外加的精神枷锁。
(二)把学生当学生
在学校里,老师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怎样对对待自己的孩子就怎样对待你的学生”、“爱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这些话也被不少专家当成教育的真理,老师也深信不疑。诚然,学生与孩子还是有区别的,哪怕是同龄人,学生和你的孩子就能等同吗?爱是教育的灵魂,爱学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问题是当你的母(父)爱、师爱一起迸发,你有问过学生会吃得消吗?当你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总会有“恨铁不成钢”的时候吧?你的爱与恨,你确定学生可以分得清吗?学生小小的心灵何以承受如此复杂的情感?
老师们有时会犯糊涂,怎么自己一心一意教学生,对他们关怀备致,往往却换来了学生的恶语相向。这就是爱的伤害,老师的爱心泛滥,但学生未必有此需要,好比一个杯子已经装满了水,你还要往里边倒水,水不往外溢才怪。其实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的社会里,除了单亲或留守儿童外,基本不缺爱,反而是爱太多了。一个小孩子在家里已经有好几个大人围着他转,不愁吃不愁穿的,到了学校又多了几个“爱”他的老师,他整天被爱包围着,久而久之,视而不见,甚而反感。这不正常吗?正常也不正常!正常是因为物极必反,不正常是因为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有问题。老师该如何对待学生呢?《道德经》里头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不是说天地没有仁爱之心,把万物当成草扎的狗,而是说天地万物其实都没有什么分别,都应该一视同仁。这不就得了吗?把学生当学生看待就行了!学生就是学生,不是老师你的孩子,更不是你的私人财产,你爱怎么样就能怎么样。既然爱他就把他当学生而不是你的孩子,因为他就是学生!只有这样,老师们的心态才会变得平和、宽容,学生也不会感到压抑,一切自然而然,师生和谐共生,教学相长。
(三)做水一样的人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说,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生活中有多少人,为了一己私利,而罔顾他人之利益。看似是社会风气使然,但社会风气如何形成?是不是学生进入社会之前就已经有此恶习?
水乃是常见之物,学生司空见惯,并不懂水之珍贵。学校也教育学生要珍惜水资源,不应浪费,然而这仅仅是从环保的角度看待水,却极少了解水的真正内涵,更不会号召学生向水学习——学习水的高尚品格——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无形亦无声,但最脏的地方都是水去清洁的,最低洼、最让人厌恶的地方也只有水愿意去。我们的学生有多少人愿意在班级劳动的时候挑重活、脏活?就算有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这时候,老师可以拿水来教育学生。水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你看千家万户,大街小巷,所有清洁之工作莫不是水来完成,它污了自己换来万物的洁净,而后功成身退,又隐身于无形。天长日久,学生在“水”的浸润下,自会“从善如流”。即便没有水那么崇高,至少会分辨是非,积极向善。
三、尊重天性,顺学而教
《道德经》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其道理如出一辙,不妄为,不多为,不乱为。一动不如一静。老师的日常工作繁琐,面对学生表现不如理想时,往往急于求成,想用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殊不知,育人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得慢工出细货,要静待花开。比如学生好动,话多,纪律涣散,老师若一味令行禁止,以高压态势对待学生,一时半会儿可能见效,但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故态复萌,甚至变本加厉。老师只会责怪批评的话,有谁会听你的?相反,老师和学生一道嬉笑怒骂,和学生打成一片。待冷静下来后,就会出现“亲其师,信其道”的局面。
我们都听过《拔苗助长》的故事,当我们笑话那个拔苗的农夫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就是那个农夫呢?如果学生就像是一颗种子,老师就像园丁,那老师只管浇水施肥就行了,种子长得快与慢,你急得来吗?实际上呢,学生成绩不好,不爱学习,我们的老师真的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关心则乱,老师着急的情绪不仅影响自己做出“拔苗助长”的傻事,还会感染到学生,令学生也情绪不安,形成恶性循环。这不就是妄为吗?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说多了会烦,做多了会厌。君不见,学校的活动五花八门,班级文化也百花齐放,学生眼花缭乱,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一年到头,除了疲于奔命,几无所获。这就好比“小猴子下山”,什么都想要,结果什么都得不到。前面说了,学生的成长自有其规律,老师不必横加干涉。适可而止,各行其道,各取所需是最好的状态,也是《道德经》中教给我们育人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