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与文本深入对话 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浅谈小学低年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作 者:黄舒韵
(广州市天河区昌乐小学,广东 天河 510000)
大
中
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指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是阅读教学有效开展的关键核心。这一过程能促使学生对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生活经验和人生哲理加深了解和体验,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进行发现和创造,接受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本文将以二年级部编教材上册第五单元第12课《坐井观天》第一课时为例,谈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课文通过小鸟和青蛙三次简短而传神的对话,讲述了一个有趣且寓意深刻的故事,揭示了认识事物,看待问题,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的道理。二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表现欲强,但注意时间较短,对文本蕴含的情感与哲理的理解是学习难点之一。因此,根据立足文本、以学定教的原则,本次教学明确了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有效对话应运用生动有趣、互动性强,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一、认识“沿、答”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哪”,会写“井、观”等8个字;二、分角色朗读课文,多种形式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对话;三、初步认识感叹句、反问句、陈述句的特点。通过以下五步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深入对话:
一、巧设悬念,激起展开深入对话兴趣
要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到课堂上,离不开教师巧设悬念,介绍课文角色出场,并用充满童趣的口吻邀请学生与角色成为朋友,帮助角色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自然引出课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
教学片断:
师出示青蛙和小鸟的图片。
师:今天,有两位动物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它们分别是……
生:青蛙和小鸟。
师:可是这两位动物朋友却因为一件事情争论了起来。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它们解决问题吗?
生:愿意!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寓言故事“坐井观天”。
教师利用学生好奇心强、乐于助人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多建立一种身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这样,学生不再仅仅是站在文本外围“围观”的学习者,还自觉地成为了帮助文本角色解决问题的参与者。学生有了更多的参与感,学习兴趣也被最大程度地调动起来。
二、教师带领,逐步走入课文特定情境
承接导入,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用声音、画面逐步引领学生走入课文特定的情境,引发学生相应的体验,给予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受。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故事马上要开始了,你们想知道青蛙和小鸟在哪里相遇吗?请听我读第一自然段,并圈画出青蛙、小鸟所处的位置。
生汇报。
师提前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水井,备好青蛙、小鸟的贴画。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把青蛙、小鸟贴在黑板相应的位置。
生贴画。
《坐井观天》这篇课文开篇就介绍了两个角色登场,点出了两个角色发生对话的地点。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本次教学选择了教师把故事开头娓娓道来的形式,指名学生通过动手贴画把故事场景清晰展现在全班同学眼前,以生动形象的图画带领学生走进故事情境。
三、读懂课文,勾勒初步的感受与收获
初读课文,用圈画、画线等标记找出关键词句,有助于学生了解课文脉络和课文大意,勾勒对文本的初步感受与收获,培养学生品读文本的习惯。崔峦老师在关于阅读中的指导也指出:“读书要边读边画,做到读、想、画结合。一边读,一边勾勾画画,可以促进思考,有助于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
在这个环节中,我要求学生用“____”画出青蛙的话,用“~~~~”画出小鸟的话,想想青蛙和小鸟进行了几次对话,并尝试填空总结课文大意。
课文写了( )和( )的争论,青蛙认为( ),小鸟认为( )。
学生清晰了课文中青蛙、小鸟共发生了三次对话,明确了青蛙、小鸟因为什么事发生争论,也就为后面细读三次对话做好了准备。
四、代入角色,感受人物的心情与语气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一二年级关于阅读方面的目标是“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坐井观天》文里出现了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多种句类,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几种句类所使用的标点符号,把握住两个角色从不同视角所得到的不同观点,把角色的语气读准确,体会角色说话时的心情。
教学青蛙和小鸟的第二次对话时,教师出示“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让学生说说两句话句末分别是什么标点符号,并尝试读读这两句话。如果学生未能把握好角色的语气,可以引导他们把自己想象成井底的青蛙,想想此刻自己抬头能看见什么,会如何看待小鸟的观点。在分角色反复读对话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读好“一叹一问”,读出感叹句句末语气下沉,反问句句末语气上扬,抓住“别”“那么大”“那么远”等字和短语重读,感受青蛙的自以为是。
五、多元练读,读演结合,情感收获层层递进
要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首先就是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容易使文本的内容在人的脑海中产生印象,甚至能形成具有画面感的想象。《坐井观天》一文主要是在青蛙和小鸟的对话中推进故事情节,因此,要与文本深入对话便离不开分角色反复朗读课文。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指名读、师生对读、生生对读等多种方式练读文中对话,鼓励学生在互相比拼的氛围中练读,学生在一次次练读中不自觉地加入越来越多肢体语言辅助情感的表达,对角色的语气和心情把握得越来越得心应手,对角色产生意见分歧的原因也自然渐渐明晰。
为了更加真实地还原文本情景,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创造出文本的情景,以收触景生情之效。
在《坐井观天》的教学中,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演读,两人读旁白,一人饰演青蛙,一人饰演小鸟。饰演两个角色的学生分别戴上青蛙、小鸟头饰,饰演青蛙的学生蹲在地上,饰演小鸟的学生站在小凳子上表演对话。表演的学生乐在其中,观看的学生津津有味,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对文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总而言之,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多用、巧用对话教学这种被大力提倡且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构建活力课堂,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积极的“对话”,在“对话”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接受情感的熏陶,碰撞出思想交流的火花,帮助学生丰富精神体验,构筑多彩的精神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