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通过诊断式教研培养幼儿良好的洗手常规
作 者:翁建新
(厦门市第四幼儿园,福建 361001)
大
中
小
摘 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健康领域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中提出了要促使幼儿“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发展目标。培养幼儿良好的洗手常规是一日活动中的重要内容,是幼儿每天都必须经历的。本文针对中班幼儿洗手环节中常出现的问题,运用诊断式教研,寻找出病因,并采取借助示范,巧借故事、儿歌,加强监督,家园配合等方法来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洗手常规,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诊断式教研;洗手常规
《纲要》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幼儿工作的首位。”洗手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无论是饭前便后,还是活动中弄脏了手,我们都会引导幼儿勤洗手。尤其在近期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更是提出了七步洗手法,进一步强调了勤洗手、正确洗手的重要性。
班级是幼儿学习和游戏的主要场所。幼儿园实行“两教一保”的班级配班制度,为了让保教人员之间更好地达成教育共识,我们定期在班级开展诊断式教研活动。三位教师通过对班级幼儿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共同多角度地进行分析,进一步理清思路,达成共识,并把这种共识落实到自己的教育实践当中,实现班级的优化管理,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本班幼儿洗手环节中常出现的问题
建立良好的洗手常规,让幼儿学会正确洗手的方法和步骤,促进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是我们一贯追求和努力的方向。但本学期,我们在洗手环节中发现了许多问题。
问题一:户外活动回来,只见孩子们一窝蜂都到洗手池旁洗手,而洗手池只有4个水龙头可以用,排在前面的菲菲被后面贴着的城城推挤得难受,便用力推了城城,导致其他孩子都差点摔跤,大家都纷纷跑来告状,说菲菲推人......
问题二:汐汐走到教师的面前,委屈地说她不小心把衣服弄湿了,教师检查了一下发现不仅袖子湿了,靠近肚子位置的衣服也都湿漉漉的,于是便带汐汐去换衣服并询问怎么弄湿的,汐汐怯怯地说“我不会挽袖子,在家都是奶奶帮我洗手的。”
问题三:孩子们来到洗手池旁准备洗手,只见南南先用水把手打湿,摸了一下肥皂,在掌心简单搓了几下,很快就用清水冲掉,用毛巾把手擦干,有的孩子甚至没有抹香皂或者趁老师不注意时偷偷溜走。
以上现象在日常洗手环节中屡见不鲜,班级其他两位教师也常反应幼儿在洗手时爱推挤,不自觉,没有按照正确的步骤洗手,洗完手后衣服和地面总是湿的等等,对此,班级教师也有加强督促和提醒,但收效甚微。
二、借助诊断,寻找病因
针对幼儿洗手环节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三位教师特在班级开展了诊断式教研,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一)幼儿自身的身心特点决定
中班幼儿活泼好动,很难管好自己。因此,在洗手时常常会洗着洗着就和旁边的小朋友玩起来,弄得衣服和地板上都是水。有初步的规则意识,懂得在洗手时要排队,但没办法做到排队时安静站好,耐心等待。而且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应变能力都较弱,幼儿都认为菲菲把小朋友推倒就一定是菲菲的不对,而没有意识到菲菲为什么要推人,更不清楚当出现拥挤时,可以灵活变通先去做其它事情。
(二)教师单一的保教策略引起
教师重说教,轻体验。中班幼儿是整个幼儿期具体形象性思维特点表现最为典型、最为突出的时期,需要具体的活动情景与活动形式。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理解的直观性,每当幼儿进入盥洗室洗手时,教师只是通过口头简单强调对幼儿洗手常规的要求,并不能真正地让幼儿理解和体会,幼儿其实并不清楚为什么要遵守洗手常规,为什么不能在洗手时边洗边玩。
(三)家庭教育不到位造成
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幼儿卫生习惯的养成也有重要影响。针对部分洗手环节比较薄弱的幼儿,我们也和家长了解过情况,发现多数家长对幼儿都是过度溺爱,事事包办,让幼儿产生依赖心理,导致幼儿在家与在幼儿园的表现不一致。此外,班级大部分家长对洗手的正确步骤都不是很清楚,常常认为只要有洗有抹肥皂就可以了,没有要求幼儿要按照七步洗手法进行洗手。
三、培养幼儿良好洗手常规的策略
在分析完问题存在的原因后,班级三位教师在诊断式教研中各抒己见,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我们都知道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我们所采取的培养方法应形象具体,巧借多种形式激发幼儿自发地参与活动,引导幼儿在玩中学,玩中求进步,最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洗手常规。
(一)借助示范,重视榜样的作用
幼儿的模仿力极强,在幼儿园里,他们模仿的主要对象来自教师和同伴。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幼儿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在幼儿的眼中教师就像是一个有权威的偶像,幼儿十分崇拜。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为人师表,真正成为孩子的表率,用良好的行为去影响幼儿,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好的习惯。如:在洗手池的地板上贴上脚印暗示,教师每次要洗手时,都和幼儿一样自觉站在脚印上,排好队耐心等待前面的幼儿,让幼儿知道即便是老师也是要遵守班级的规则,洗手时也要做到有秩序的排队、不推不挤,时间久了,幼儿自然更遵守洗手时的常规。除了教师个人的言传身教以外,对于同伴之间出现的好的行为习惯,教师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如:有一次,莹莹在洗手时不仅及时挽袖子,还想办法不让自己的衣服弄湿,此时,教师在同伴面前用夸张的语气对莹莹进行了表扬,并请她当“小老师”告诉大家她是怎么做到在洗手时没有弄湿衣服,孩子们见莹莹被表扬了,也纷纷效仿,那以后幼儿便很少出现弄湿衣服的情况。
(二)巧借故事、儿歌,帮助幼儿理解
故事、儿歌对幼儿的成长具有特殊的意义。故事中形象生动的人物、动植物形象深深感染着幼儿,而朗朗上口的儿歌也极具趣味性。因此,我们可以巧借故事、儿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比如针对幼儿饭前、便后洗手的情况,教师给幼儿讲了《不爱洗手的嘟嘟》的故事,故事中的小熊嘟嘟用它的脏手玩玩具,玩沙子,画画......却怎么也不愿意洗手,当老师把香喷喷的蜂蜜拿出来时,大家都去洗手,小熊嘟嘟依然还是不愿意去,就用脏手吃蜂蜜,它吃到沙子,吃到了颜料,最后导致肚子痛。这个故事告诉幼儿如果不洗手就吃东西,细菌大怪兽就会跑进我们的肚子里,进而强化幼儿要勤洗手的意识。幼儿在理解了洗手的重要性后同伴之间开始互相监督,餐前洗手的质量和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研讨中,保育员丁老师还提出借助朗朗上口的《洗手歌》让幼儿清晰掌握七步洗手法,引导幼儿跟随儿歌的提示,一步步完成洗手步骤,发现幼儿不仅熟练掌握了洗手的具体方法,也把洗手当成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三)加强监督,形成自觉行动
英国思想家洛克曾说过:“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幼儿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能力都较差,因此,为了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需要不断的督促提醒和检查,让幼儿逐步形成自觉行动。对有的思想注意力不集中或者较粗心的幼儿,可以给出一些语言提示,让幼儿自己去回忆。如幼儿在吃饭前忘了洗手,我们就可以提示:“快吃饭了,你还差一件事没有完成,想想看,是什么事?”,幼儿就会自己去回忆,在一次次的提醒回忆加深印象,最终形成自觉行动。也可以借助过渡环节与幼儿进行谈话,加强幼儿洗手常规教育,如强调洗手时不要浪费水,启发幼儿讨论怎样才能不把水甩到地面或是其他小朋友的身上。发挥小值日生的作用,加强洗手环节的监督,还可以请喜欢玩水的小朋友当小值日生,在监督他人的同时规范自己。通过一段时间的强化监督后,幼儿洗手的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四)家园配合,形成一致的教育共识
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提出:“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在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家园配合,做好家长工作。在洗手习惯培养方面我们通过家教宣传栏、班级群、分发致家长的一封信等方式向家长宣传洗手常规培养的重要性,全面普及七步洗手法,并与家长及时沟通,针对幼儿什么时候该洗手,如何洗达成共识,从而积极主动地配合幼儿园的教育,使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在家庭中得到延伸和巩固。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针对班级幼儿洗手常规培养而开展的诊断式教研活动中,我们班三位教师之间思想的碰撞,不仅使教学研究过程真正成为彼此之间互帮互学、共同发展的过程,更促进了班级幼儿洗手常规乃至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养成,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