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音乐教育新体系 ——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音乐教育新体系 ——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作 者:赵佳雯 (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第二实验小学,浙江 金华 322112)

 摘   要:声势律动音乐教育体系是一种将舞蹈、体操、美术等形式进行融合形成的创新音乐教育体系。本文分析了声势律动音乐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意义,并从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声势律动教学针对性、依托民族舞蹈优化声势律动教学以及立足创新,丰富声势律动多样性等角度提出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效应用声势律动这种新的教育体系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声势律动;教育新体系;有效应用策略
声势律动教育体系作为一种全新的音乐教学体系在引入我国并逐步本土化应用的过程中,表现出极为优秀的教育效果。在声势律动教学体系中,教学内容的基础是节奏,强调人的自然性,强调学生的体感和对音乐节奏的感知,深入挖掘学生音乐性方面和潜力和与生俱来的感知。在声势律动教育体系当中,音乐被看做是一种语言、动作、舞蹈、旋律等有机结合的整体,而人体则是演奏音乐最好的乐器,人的各种节奏性动作如拍手、拍腿、打响指、拍肩等形体动作都有着丰富的音乐性,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中,也是利用这些律动的设计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以及艺术素养。
一、声势律动教学体系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声势律动教学主要是依托于学生身体形体动作的一种教学体系。身体打击乐通过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形式,将音乐本体的元素“音色”和“节奏”融入到“动作”当中,在音乐的基础上,让动作将学生的身体反应和音乐自然地连接在一起,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音乐的律动,用身体的节奏性动作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曲调变化,体会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元素以及艺术美学元素。这种教学方法更加贴近学生身心发育的规律,符合儿童音乐发展的观念,在儿童能力能够接受的范围内,提供更加优质的音乐综合性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践和应用声势律动教学法,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在律动进行的过程中也能够营造欢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强化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动力,锻炼学生的音乐赏析水平。同时声势律动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知,让学生更加容易沉浸其中,被音乐所感染,通过多种感知感受音乐的魅力,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对于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培养。
二、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一)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效开展声势律动教学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认知能力、感知能力以及身体控制能力方面都不成熟,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育程度,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实现高效的声势律动教学。例如在教学一些基本的音乐节奏相关知识的时候,学生对于四分音符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用拍手的形式进行演示,拍一次手,然后两手分开打个响指,然后再拍手,让学生感受每一拍的长短以及其中的节奏感。当学生能够有一定的认知之后,可以进行八分音符的教学,即快速拍两次手,然后分开打一个响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简单的乐曲,让学生跟着乐曲进行拍手和打响指,感受音乐节奏的变化,学习和掌握音乐节奏相关的基础知识。这样的教学避开了比较难以理解和繁杂的音乐理论知识教学,利用声势律动教学法,调动学生身体的感知,通过形体动作让学生亲自感受音乐的节奏,不仅顺应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也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的效果。
(二)突出歌唱教学特色,强化声势律动教学针对性
声势律动教学当中,节奏是教学内容的核心之一,从节奏为出发点,能够有效实现学生语言、音乐以及形体动作之间的协调和同步,能够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的“乐感”,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在实施声势律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不借助其他工具,通过拍手、拍腿、点脚尖等方式实现对于节奏的把握,并将之融入到歌唱当中,实现对于歌曲演唱节奏的把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利用整体舞蹈动作、合唱、齐唱、轮唱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以节奏为主导,让学生融入到音乐教学活动当中,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丰富多彩的音乐训练还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突出歌曲的歌唱特色,提高声势律动教学的针对性,例如在教学五年级教材中的《拉萨谣》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跟着节奏进行简单的拍手、挥手等动作的协调,通过节奏的变化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情感,培养学生音乐内涵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三)融入民族舞蹈,丰富声势律动教学的多样性
民族舞蹈是声势律动教学体系本土化过程中非常关键的契合点。因为大多数的民族舞蹈都是来自于劳动人民日常的生活和劳作当中,或者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将身体对大自然的感受,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这同声势律动教学体系的核心理念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在声势律动教学过程中,融入民族舞蹈动作,不仅可以营造民族特色的课堂氛围,还能够通过民族舞蹈中凝结了对生命、生活感悟的情感表达动作,强化学生对于音乐的感悟和理解,丰富学生对于音乐的认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例如在带领学生欣赏《瑶族舞曲》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比较有瑶族特色的舞蹈动作,替代拍手、拍桌子等律动教学内容,如两个小臂相叠平曲于胸前,然后随着乐曲节奏,左右的胳膊肘,随之摇动,每个四分音符摇动一次,利用这种非常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动作进行声势律动教学,不仅契合民族乐曲欣赏的氛围,同时也能够通过民族舞蹈中比较原始和贴近人类本性的肢体语言,强化学生对音乐和节奏的感知,还可以通过这些舞蹈动作拓展延伸民族舞蹈乐曲知识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族音乐知识,丰富学生的音乐见闻和知识,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这种融入民族舞蹈的声势律动教学,不仅能够丰富教学的多样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还能够借助民族特色强化学生音乐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
总之,声势律动教学作为音乐教育的一种新体系,还需要教师在本土化教学以及创新教学方面做出努力。在教学的过程中顺应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提托歌曲歌唱特色调整声势律动教学针对性,利用我国民族舞蹈特色,优化声势律动教学内容,为学生打造更加丰富多彩的音乐课堂,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节奏感以及音乐感知能力,综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吴媛媛.巧用声势律动妙解小学音乐课堂旋律教学[J].北方音乐,2020(24):209-211.
[2]谢英杰.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新智慧,2020(27):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