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命教育视野下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探究
作 者:张 杰
(洛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471934)
大
中
小
摘 要: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它涵盖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近年来,人们大多使用绘本、影视等途径来进行生命教育。而人生命的全过程本质上是由一次次的生命活动所组成的,一次次生命活动的质量决定人生命全过程的质量。生命活动中能够把生命中的爱和亮点展现出来、使人进行生命管理,成为更好“自己”的劳动,可以使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本文将在生命教育视野下,研究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实效性,试图在高效的劳动教育实践中实现生命价值,提升生命质量。 关键词:生命教育;小学生;劳动教育
一、生命教育与劳动教育辅车相依
(一)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
2020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通知》指出,要注重加强生命教育。实际上,早在10年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其“战略主题”部分就明确提出,要重视生命教育。人的一生,可以没有金钱、名利,但绝对不能没有生命和健康。它是一切的根本,没有它,拥有再多的财富名利都将毫无意义。
(二)劳动是真正的生命教育
劳动既是人的天性,也是人成长的载体,还是人健康的基础。因此,劳动教育是真正的生活教育,更是真正的生命教育。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个体的自我实现和个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劳动教育,可以解放和发展人的潜能,促进并形成五育互育的劳动教育体系。它不仅能让生命更有温度,还能让教育更有深度。
(三)生命教育视野下探究劳动教育势在必行
为构建中小学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今年3月份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通知。《意见》明确提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切实经历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
然而,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和精神层面上的极大丰富,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生命教育和劳动教育。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劳动的定义却产生了异化。劳动对人而言已经不再是解决温饱的唯一方式,比如把劳动作为一种不好好学习的惩罚,或作为一种学习工作之余的娱乐项目,劳动意识的淡化和弱化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年轻一代人好高骛远、好逸恶劳,把“吃苦耐劳、敬业精神”当作“口号”,终日幻想成为“网红或明星”。在这样的劳动价值观念下,很难真正的学习劳动的本质,实现劳动教育对个体生命的发展和完善。
因此,身处新时代,我们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更应积极践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从小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习得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通过劳动实现个体全面的发展,用实际行动浇灌生命幸福之花。
二、劳动教育对小学生个体生命的滋养
(一)劳动点亮童年生命画板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你们从小就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帮着做,公益的事争着做,通过劳动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磨炼意志、锻炼自己。”劳动是一个增长智慧、增加能力、增添自信的过程。通过劳动教育,我们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劳动教育不但包含着丰富的德智体美等教育资源,而且劳动还是小学生生活教育和生命教育最佳的汇合点,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实现的唯一途径。劳动带来的,正是生活能力的提升,意志品质的磨练和劳动观念的提升,而这正是组成小学生个体生命最重要的“底色”。
(二)劳动开启学生全面发展之旅
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个体的自我实现和个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劳动教育,解放和发展人的潜能,促进并形成五育互育的劳动教育体系:以劳树德,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劳强体,提升体质健康水平;以劳育美,发现劳动和生活之美;以劳创新,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劳动教育将赋予人的主体创造及自我超越的概念特征,对一个人的发展及其重要,是一个人得以发展的基础,学生接受这样的教育就是接受主体自我成长与自我完善的生命过程。
(三)劳动促进学生职业生命定向
被赞誉为“教育思想泰斗”的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提出自己的劳动教育观点,曾言:“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方面,他认为劳育是沟通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的桥梁,克服教育因脱离生产而限制人的发展。另一方面,他认为,知识丧失了实践的源泉,“变为奴役和压迫人的工具”,教育“窒息、摧残和扼杀创造性的禀赋和才能”,这种脑力与体力相分离的教育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就是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活动相联系的重要途径,使得知识联系实践,学校联系社会,从而促进学生职业生命的定向。学生得以将自身的个性、才能等“内在本质”在创造性劳动中展现出来,在劳动过程中凝结出人的主体本质,这也是最高层次的人的个性全面发展。
三、提升小学劳动教育生命实效性的实践路径
(一)充分发挥劳动价值观全范围的指引作用
思想决定行动,树立什么样的劳动价值观很重要,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劳动的态度和行为。在全范围充分发挥劳动价值观的指引作用,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劳动教育的效果。
1.以社会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以勤劳节俭为美德。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于劳动、劳动者、劳动教育的观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社会应认真贯彻和落实“四个尊重”,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这些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的创新理论应落到实处,加大外宣力度和内化速度,切实融入到小学生的生活中去。从而引领学生参与劳动实践,体验劳动艰辛,热爱劳动过程,珍惜劳动成果,享受劳动欢乐,向往劳动创造。
2.创建劳动光荣的校园文化
学校是小学劳动教育的主战场,是劳动教育的主导。首先,学校自身要端正态度,强调素质教育,重视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有力工具。将“劳”与“育”紧密结合,将体力劳动与劳力劳动紧密结合。由专业的教师指导,全员共同参与,积极营造“劳动最光荣”的校园文化。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渗透劳动教育理念,正确落实劳动教育。
3.营造热爱劳动的家庭氛围
来自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报告显示: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72分钟,韩国小学生42分钟,法国小学生36分钟,英国小学生30分钟,而中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
针对这种现象,首都青少年劳动教育调研组近日赴北京市党政机关、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基层社区实地走访并发放千余份调查问卷,对首都青少年劳动教育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调查显示,一部分孩子能够在家长督促下从事刷碗、扫地、收拾房间、倒垃圾、洗小件衣物等家务劳动,但多数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依然是家务劳动主动性不足,64.9%的受访家长对于自己孩子自理能力的评价为“一般”,8.3%的家长认为“差”。究其原因,并非都是孩子的责任。“做家务,我家有阿姨(小时工)呀!”“家里都是奶奶、姥姥收拾屋子,爸爸妈妈没事就看手机。”受访学生常这样回答。此次调查还显示,部分家庭热爱劳动、主动劳动的家风家教传承不够。目前,青少年的父母主要为“70后”或“80后”,独生子女居多,大多从小就缺乏家务劳动的意识和经验。
而小学劳动教育需要社会、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原生家庭的价值观念,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家长要承担起培养孩子劳动观念的义务,成为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指导者”“养成者”和“促进者”,将劳动精神内化到学生的日常起居生活中,积极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应该明白,劳动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做家务而已,也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式。重要的不是劳动的形式,而是要让孩子明白劳动的意义,体验劳动的快乐。最重要的是家长必须改变轻视“体力劳动”的态度,不轻视和贬低体力工作者,教育孩子尊重社会上的各种工作以及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建设积极主动的家庭劳动文化。
(二)加快建设完备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不能仅仅依靠劳动价值观的引领,还需要多方面的保障。建设校内落实相关课程,校外开展社会实践,家庭鼓励家务劳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1.确立小学劳动教育内容
劳动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确定,首先,必须反映时代发展要求以及时代变化对学生劳动技能教学内容的要求,把“培养孩子们的生存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根本出发点。其次,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使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学习达到要求。最后,注重劳动教育的实践性,给学生提供大量操作和体验的机会,劳动素养必须要在劳动实践中才能习得,劳动教育必定是一种劳动实践教育,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必然属性。学生的基本学习方式主要为操作性和体验性学习,学生的基本学习样态主要为综合实践活动,有效的组织方式主要为任务驱动性的项目式学习。
2.培养专业稳定的师资
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教师的劳动教育意识、情感、知识与能力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基本保证,没有劳动素养和人文情怀的教师就是没有灵魂的教师。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加强教师的劳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专业稳定的师资。定期组织劳动教研活动,例如专题讲座、主题研讨、实地调研等,加强劳动教育与实践基地的结合,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多创设与学生生活、自然场景相贴近的情境任务驱动来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从而学会在劳动中创造。
3.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劳动”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意识,它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意味着人必须有思考、想象、渴望和行动的能力和长期坚持的毅力,即内在动机。学生只有产生了积极的内在动机,才能推动他不断的进行劳动。而情绪、情感基础是动机维持的关键因素,因此让学生在劳动中获得努力的意识,体验奋斗的快乐,品尝成功的喜悦至关重要。
4.合理有效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机制
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必然选择,我们应积极探索新的评价策略,注重教育实效,发挥其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促进、引导和激励作用。劳动教育评价应有教师、家长和同伴等多主体的共同参与,借助学生自评、家长评价、同伴互评等形式,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劳动。评价应注重学生情感的触动,以激励为主,同时应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用评价促进反思,发挥诊断调节作用。首先,评价应面向全体,注重培养劳动兴趣。其次,对劳动教育的结果固然重要,但评价不能只注重结果,还要关注劳动的全过程,从而深化劳动的体验,引导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劳动,逐渐实现劳动素养的提升。最后,我们在实施评价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劳动,重在激发学生潜能,鼓励其在实践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从而不断养成与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
(三)开发利用多元生命教育和劳动教育资源
劳动教育固然需要开设专门的劳动课程,但劳动教育的魅力更在唤醒沉睡的劳动教育资源,其生命和活力在于点滴渗透和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融合。新时期的劳动教育应借助全方位的资源开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组织社会公益的劳动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连接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儿童学习成长的大课堂、大舞台。既包含学校教育的属性,又具有社会教育的属性。在劳动教育中组织社会公益劳动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社会公德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社会公益劳动与学校道德教育相结合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
2.开发并实施特色化的校本课程
设置劳动实践教育项目。根据需要和可能,面向现实和未来,结合学校的基础和条件,构建一门特色化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体会到劳动的真谛。从而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学校将校园生活中的班务和校务工作作为劳动实践岗位和劳动实践教育阵地,将校园中的部分工作开辟成志愿服务岗,作为劳动教育的资源,让劳动实践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伴随孩子的校园生活真实发生。
3.践行依托家庭的劳动实践活动
劳动教育应回归生活细节,学生日常生活中那些衣食起居的现实场景正是劳动实践的好契,不能弃之不顾,家务劳动中自己动手的教育价值同样值得重视,劳动教育,潜伏于现实生活中的点滴家庭劳动实践。每个家庭都应该让学生自愿乐意地投身这些日常的劳作实践,培养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张美云. 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曾佑来. 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开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3]邢欣欣. 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生命文化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4]孙彬. 小学生命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5]乔虹. 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探究[J]. 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4(10):5-8.
[6]班建武. “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 教育研究,2019,40(01):21-26.
[7]张绣琴. 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35(07):5-8.
[8]蔡向东. 关于开展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思考[J]. 新课程研究,2019(14):131-132.
[9]常保晶. 当前小学生劳动教育问题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5.
[10]高蓉. 浅谈劳动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A]. .社会发展论丛(第二卷)[11].:,2019:2.
[11]康钊,祝蜜,万龙. 劳动教育与“三生教育”关系探究[J]. 教学与管理,2018(09):8-11.
[12]郑彬. 国际视野下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13]何欢. 当前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J]. 内蒙古教育,2018(24):125-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