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 者:姬丽丽
(山东泰安岱岳区天平街道中心小学,山东 泰安 271000)
大
中
小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让传统的教学方式所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发展学科能力的重要前提。完善学生的逻辑思维,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获得全心锻炼,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积极探究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是解决数学学科教育发展问题的关键一环。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课堂;方法;能力
前言
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着学生的个人成长。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只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的教学模式过于陈旧。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逻辑能力、推理能力得以提高,丰富学生解题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才能让数学教学为学生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全面探究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方式,是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科研课题。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近几年来,情境教学法的应用频率越来越高,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情境的创设,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教学内容的真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数学课堂中,教师要重视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了解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特点和兴趣爱好,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情境创设素材。做到因材施教,才能让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发挥最大作用。引入课外资源,需要借助网络平台的帮助,在网络平台上搜集更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动事例或图片视频信息,通过多媒体设备有效整合与展示,改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有助于其创新意识的形成。
像在讲解“甜甜的梦——毫米分米的认识”这一节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长度单位。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有了一定认知,并积累了与生活相关的感性认识和丰富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对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有所认知。知道一厘米等于10毫米,1分米等于10厘米,并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换算。为了让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更加形象具体,教师可以在课前搜集更多常以分米或毫米为长度单位的物品,让学生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了解分米和毫米的大小。比如,一个练习本大概有5毫米那么厚,用这些事物的图片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真实的数学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联想到更多生活事物,促进其创新意识的产生。之后,在实际测量活动中,教师要通过测量活动的实施,引导学生建立一分米长度观念和一毫米长度观念。利用实践活动创设具体情境,是激发学生动手,给学生提供创新平台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丰富的实物,让学生从中选择,并估计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有效测量,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二、突出主体,培养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部门对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死板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一线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创新个人理念,重视学生主体范围的突出,端正个人教学态度,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在课堂上获得公平提升的机会,创新教育理念要从师生角色的变化开始做起,每一位学生都是课堂中的主人,他们有权利参与课堂活动,表达个人看法,利用课堂时间完成个人学习目标。一些教师过于重视学生数学成绩的快速提高,总是利用大部分课堂时间给学生讲解,本着帮助学生减少困难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影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改变课堂教学角色,就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以引导的方式帮助小学生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了解学生的不足。
像在讲解“小篮球队——统计”这一节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统计的价值,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利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利用平均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促进小学生统计观念的初步形成。要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着眼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创新能力培养纳入其中。在课堂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基本数据,像两个篮球队队员的身高记录表。让学生观察记录表,说一说谁身高最高,谁最矮,哪一个篮球队的队员身高比较高。在讨论的过程中,如何了解哪个队队员的身高比较高成为热议话题。教师要积极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想法。有些学生说看哪一队高的人比较多,有些学生说计算两队队员身高的总数来比较,还有学生提出比较两队平均身高的想法。教师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机会表达不同看法并鼓励学生积极互动,才能让学生有创新想法分享的平台。在分享的过程中,学生所接触到的差异化内容越来越多,创新的素材也在增多。肯定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吸收更多学科营养,有利于其创新能力发展。
三、合作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共享智慧,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内容中提取有合作价值的学习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通过组内讨论获得最终学习成果与结论,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相对活跃且乐于表达,给每一位学生发言的机会,并激励学困生积极表现自己,发表个人看法,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自信心。
像在学习“约分”这一节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求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5组数据,让学生去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将这样的任务分配到小组中,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任务,鼓励学生讨论最高效的求解方法,在互动中发现更多便利的思维方式与操作方式。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发展的新时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日益丰富,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去设置教学任务和教学模式,才能让数学教育满足社会需求,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及创新能力,也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马娟.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探讨[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10):11.
[2]孙爱周.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天津教育(上旬刊),2020,(8):77-78.
[3]王二艳.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创新能力[J].新课程,2020,(31):215.
[4]黄德概.探究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读与写,2020,17(23):1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