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活动引领,让德育扎根于生活土壤
作 者:黄海燕
(萍乡市湘东区排上中心小学,江西 337024)
大
中
小
摘 要: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起于生活,止于生活。在丰富多彩的青少年学习生活中,面对多元价值观念冲突的背景,如何让德育扎根于生活土壤是德育增效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把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方法等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跳出功利主义的樊笼,把关注学生的多方面发展放到重要位置上。 关键词:扎根生活;多彩活动;德育增效
营造生活德育氛围。首先,教学活动中,我们应以“生活处处皆德育”、“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的新理念,格外注重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举止投足的示范性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其次,学校要着力营造绿化、净化、美化的校园物质环境,让一草一木一墙一砖都能使学生产生自我完善的追求;建设文化阵地,通过红领巾广播站、校园报刊,及时报道学校的新人新事新面貌,文化长廊激励着同学们奋力拼搏、积极进取。再次,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因此,我们可以把德育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实现德育实践生活化。如加强感恩教育,学校组织开展了“爸爸妈妈您辛苦了”写一封书信活动和学唱感恩歌活动,在“情牵母爱,遥报春晖”母亲节活动中,孩子们主动给父母亲人送去了一句关心体贴的问候,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一张感人至深的感恩卡,为父母做一顿感恩饭,为父母洗的一次脚,梳的一次头,无不演绎着人间亲情的温暖。还可以开展寓教于乐的课间游戏,让学生乐中有学;也可以开展求真务实的管理字母活动,让学生在校园中做伙伴;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做社会的主人。
寻找生活德育源泉。不管何时,都要坚持寻找生活的德育源泉,带领学生们走出校园,感受生活。卢德铭烈士纪念碑前的宣誓,图书馆里的体验,长途拉练,植树节去基地种树,到敬老院慰问老人,上街宣传环保知识,武功山上看日出,会真山下的野炊,还有拓展训练基地上学生们的挑战自我,突破自我……通过这些集体活动带给学生的教育和回味,是课堂里难以实现的。到大自然里走走,汲取校园里没有的营养,让学生回到生活本身,更让孩子们真正成为活动、实践的主体,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给孩子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让他们得到了认知、情感、道德的洗礼。如学生的假期生活,我们可以这样安排:鼓励学生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践行垃圾分类;学习养护植物,绿化生活环境;学习新技能,制作成新技能展示卡;每天坚持经典阅读,并写下阅读收获:小手牵大手做些志愿服务活动。这样孩子们就能在暑假这张空白卷上尽情描绘,画出品德培养中最绚丽的色彩。如2020年春天,可以抓住疫情防控教育契机,把它看做一堂可以汲取精神营养促进生命成长的大课,涵养孩子的家国情怀,强化孩子的责任担当。虽然居家,但仍然可以开展各式各样的线上活动。如:“童声战役”云中讲故事比赛、“声”援武汉制作演唱视频、“舞”动中国致敬战役先锋、指尖上的祝福绘制书法作品手抄报……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明白人间有大爱,处处有真情。
拓展生活德育阵地。教育学博士朱永新曾在《呼唤走进孩子的心灵》指出:德育,关键是培养人的德性。人的活动,自主的活动,自然的活动,孩子们通过活动课养成德性。实际上,很多德性不是从学校学的,不是从课程学的。如果学生每天都重复着“学校——家庭”的相对单一模式,生活的空间比较狭窄。所以我们要克服以往教育追求“高、大、全”的做法,应从培养学生最基础的品德做起。经过长时间的养成教育,逐渐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准。如通过开展发扬传统美德活动,让孝心走进课堂;开展建设诚信活动,让诚信进校园;开展节约一滴水,爱护一株花的教育活动,让学生的思想道德面貌焕然一新;让每一位学生轮流“做一天值日班长”,体验常规管理的重要性等。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城乡一体化的推进,社区文化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维度,具有环境的温馨感、人情的亲和力和精神的凝聚力,它向我们展示了多种服务形态:有形的、无形的、自然的、人文的、现代的、传统的……它涵盖了社会生活和自然风物的方方面面,为德育活动提供了丰厚的课程资源。我们可以根据地方特色和学生的思维水平进行取舍,利用社区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区,通过观察、体验、思考,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服务活动,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三维一体的德育网络。多彩的亲历体验活动,一方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人格素养。还可以在学科教育中,让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时,受到不同的思想道德教育。如通过语文课、思政课让学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熏陶,形成最基本的“礼、孝、节、义”的道德品质;通过数学课、自然课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朱自清曾说:“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教育者须有健全的人格,尤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须能牺牲自己,任劳任怨。”只要教师对教育多一份理性探索,多一些坚忍执着,让德育回归生活,一定能培养出具有丰富情趣、充满生机活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道德教育的30个细节》 高德胜 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
[2]《优秀的人生导师——著名班主任是这样炼成的》 王枬 高等教育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