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读文贵于读人,知人贵于明理 ——2020年全国Ⅰ卷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读文贵于读人,知人贵于明理 ——2020年全国Ⅰ卷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作 者:邝小捷 (中山市桂山中学,广东 528400)

 一、设计思想

读文贵读人。优秀的传记作品,具有无可比拟的教育功能、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苏轼传》是节选自《宋史》的一篇人物传记,也是2020年全国Ⅰ卷文言文阅读节选的篇章。在学习完《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后,学生对苏轼的印象还只是抽象地停留在表面。对苏轼历经乌台诗案之后的豁达可能并未深入了解。其实苏轼一生不管历经几个阶段,“兼济天下”“以民为本”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始终是支撑他在顺境逆境下前行的精神支柱。2020年全国Ⅰ卷文言文阅读节选的部分尤其可以呈现苏轼的这一思想。所以,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苏轼。
其次,本节课也是校本课程“历年文言文真题讲解”的内容之一,本篇文言文涉及许多文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叙议结合的写法使人物形象丰满、可感,语言的精炼也很值得玩味。了解和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以后阅读古代人物传记都是很好的积累,也可以让学生感知这些人物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积淀。同时,学生从高一开始就接触高考真题可以引导他们有意识地进行相关知识的积累。于是笔者决定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方面来设计本课的主要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升入高一,普遍对文言文有畏难情绪,而中高考文言文阅读在难度上的显著差异导致学生在高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上更加容易产生逃避和畏惧的心理。如果从高一开始便让学生接触高考真题,利用校本教材进行文言文教学的补充拓展,那么学生打好了基础,自然到了高三备考的时候知识储备更丰富,文言文老大难的问题也会得到缓解。
但很多时候,教师只是就题讲题,学生这次这道题目做对了,下次换一篇文章,换个人,换一道题,就又不会做了。埋头赶路,也要偶尔抬头仰望星空。因此,很有必要探索此类文章的一般阅读方法,总结一些答题的技巧,并从中挖掘人物魅力,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以照亮前路。
所以开设本次校本教材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累文言文知识的水平,让学生明确高考要求,文言文学习要有的放失;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重点是文言实词、虚词,难点是翻译重要句子和评价文章的主旨。通过对重难点的突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他们在阅读文言文真题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所形成的精神内涵与文化价值。
三、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借助本文学习,积累相关的文言、文化知识;学会根据语境理解重点词义,归纳整理常见实词、虚词以及文化常识,区分特殊句式,翻译难点句子。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传记类文章的特点,学会阅读人物传记的方法,从“人、官、事、品”角度分析传主品质。
3.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苏轼“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与实践,学习苏轼的高尚品德和勤政爱民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古代先贤传美名:整体把握高考人物传记类文章的特点
1.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特点:
(1)选材来源及特点:大都出自正史,选材真实、典型。
(2)表达方式:以记叙、描写为主,议论较少。
(3)写作顺序:一般采用顺叙的写法。以时间流变为线索,勾勒传主的基本生命历程,概括性地描绘出较为完整的人物形象。
(4)价值取向:着力表现人物为官清廉、淡泊名利、关爱百姓、刚正不阿、宽宏大量等积极向上的性格品质,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2.人物传记类文章选材大体思路:
(1)开头介绍人物个人情况:字、号、出身、天赋、性格、最初的任职情况。
(2)中间部分记叙人物生平二、三事 :梳理人物、事件,准确把握问文中所写的人、事、情、理等信息。
(3)结尾部分评述人物。
(二)梳理文意明方法:教师示范“人、官、事、品”阅读方法
1.请学生找出第一文段不需翻译的要素:人物、时间、地点、官职,用【 】标出。提醒学生“事”随时而变,随地而移,因此划分层次要注意时和地的变化。
例:【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判断句)。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2.请学生找出本段的重点实词、虚词、文化常识和特殊句式。
例:辄:总是,往往。    要:要点,关键,要害。
主司:科举的主试官;主管;主管某项工作的官员或部门。
殿试: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皇帝主持。
除丧:服丧期满脱下丧服。又叫“服除”。
每:常常。     赖:依靠,依赖。
徙:调任,调动官职。
司农: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时:按时。   论:论罪。
坐:定罪,由……而获罪,此处为名词,罪责。
擅:擅自。       律:法律。
姑:姑且。       未几:没过多久。
银绯:银印红绶,或指银鱼袋和红色官服。都是官员品级的象征。
3.请学生分析本段写作的内容大意,从哪些方面塑造人物,可以看出苏轼什么品质?
明确:从正面、侧面介绍苏轼的才能,以及对新政的看法:苏轼虽然反对新法,但在执行时尽量有利于百姓,反对有损于百姓的制度。从本文段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才华横溢、心系百姓、灵活应变的儒官形象。
(三)合作探究善思考:学生小组合作,自主理解剩余的选文内容
1.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自主通读选文时按照刚刚的阅读方法,用【 】标出不需翻译的要素。同时,划出难点字、词、句。之后,按照教师示范的步骤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列出文章知识点:
(1)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银绯:   权:    礼部贡举:    当轴者:     恨:     不见容:    请外:
(2)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度僧牒:   易:    粜:       裒:    羡:    缗:   橐: 
(3)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
更:    大赦:      岁课:    乞:     卒:
(4)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行云流水:     体:    浑涵光芒:    雄视:     鲜:
(四)读文知人亦明理:明确阅读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1.第一步——写了什么(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关键) 
把握四大要素:人物 身份 时间 事件(典型) 
明确:通过程母教导和欧阳修的反映写苏轼的才能;实行新法期间,灵活应对;元祐三年,苏轼主持科举考试爱惜人才;元祐四年,外调杭州,为民谋利;最后是作者对苏轼人品及文章的点评。
2.第二步——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特征?(细度文本,再加揣摩)
明确:从节选文段可以看出苏轼才华横溢,一心为民,不管身处什么官职始终以民为本,不为自己谋取私利。
3.第三步——怎么写的? 本文在写作方法上的特点是什么? (再读文本,感知手法)
明确:本文的写作特点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人物的写法和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同时,运用正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五)初学乍练试牛刀:在通读全文基础上,学生完成高考真题
(六)厚积精炼勤巩固
学生运用同样方法阅读2019年全国Ⅰ卷文言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节选),并且完成对应的高考真题
五、教学总结
学习文言文必须在落实字词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文章内容之后又反过来帮助学生识记文言字词,这是学习文言文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必经过程。而在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进入高考真题的练习中,学生会加强对文章的了解,练习的效果也会大大增强,如此方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希望通过读文读其人,知人亦知理的教学思路,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体悟古代先贤的人格魅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久不息,从而增强他们的语文素养,也达到校本课程设置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