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基于文化语文“人维”角度的个性化写作路径研究

基于文化语文“人维”角度的个性化写作路径研究

作 者:钟春玲 (佛山市顺德区容桂红旗初级中学,广东 528300)

 立项课题:(1)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科研一般项目“基于文化语文思想的个性化作文教学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19YQJK218);(2)佛山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2019年立项课题“统编教材作文教学文化语文课堂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FSJYYW005)。

 
摘   要:本文是“文化语文作文教学实践研究”的课题成果之一,基于“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出发,重点阐述了从“文化语文”的角度出发,去进行个性化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路途:即从“人”维(即“创作主体文化”语境)入手,分步引导,在教学中激活学生主体的个人生活体验,引导学生主体去进行个性化地文字表达,写出具有个性化气息的佳作。
关键词:创作主体文化语境;个性化作文
“作文如做人”,写作教学作为语文个性化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需要活化学生性灵,以“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创新精神”为目标,培养学生作文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文化语文”的角度出发进行语文教学实践,可以通过“天、地、人”三维立体思维路径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理解和传承,解放作文教学的思想,在语文的作文教学分别链接“天维”(历史文化语境)、“地维”(地缘文化语境)、“人维”(创作主体文化语境)来进行构思行文。其中,结合“人维”角度去指导,最能体现个性化写作的精髓,可以紧扣创作主体文化语境,可以立足创作者本身这一个文化感悟的主体,体现个体对于现实生活、文化体悟的个性化理解与个体朴实本真的源动力。
在实际的写作教学实践中,只有把写作的自主权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才能真正达到“解放学生思想、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只有当写作已成为学生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切身需要,作文教学才能返璞归真,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只有自由的阳光灿烂地映照作文教学的园地,学生的心空才会放飞无穷的奇思妙想,学生的心海激起波涛起伏的千层浪花,催生出多姿多彩的个性之花。选材时,进行多向的思维发散,谋篇时,采用多元的组合,使同一命题之下的主体创作呈现通过多样的精神风貌。想要解开作文教学中现存的种种束缚,就必须放飞个性化写作的双翼:自由自主的写作,生动鲜活的表达。
一、让自由自在的春风吹进写作之园——自由自主地写作
让学生独立地有个性地写作,要敢于放手,把写作的自主性还给学生。
写作的自主性,也就是要以自己的观察思考为主,在写作时,自由地表达个人独特的感受,得出不同的结论。写作是最富有个性的思维活动。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程式化,虚假编造等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作文教学中过分强调共性,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精神才是问题的实质。强调写作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要教师放弃指导,教师可以打破封闭的、僵化的、静态的训练程式,构建开放的、活泼的、动态的写作教学模式,使写作个性化。
首先,写作范围和题材要自由。写什么,要让学生自己来决定。限制过死,会打击甚至扼杀学生写作的热情。如果让学生写自己耳闻目睹的生活,写自己津津乐道的话题,他们就会激情大增,各抒己见,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只要是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关注的,无论是社会大事件,还是生活小事情,哪怕是一个常见的自然景象,一个不经意的微笑,一丝淡淡的心绪,都可以诱发写作的冲动,成为写作的契机,捕捉到写作的最佳切入点。
其次,学生在写作中的思想感情要自由。如果一味地强调主题立意的高深、思想感情的升华,那我们读到的恐怕只会是更多无病呻吟的矫情文字、苍白空洞的空话套话、令人生厌的陈词滥调。只有给予学生思想感情的自由,才能在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诚实的人格,树立起自主写作的自信。压抑学生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自由,一味诱导学生趋同于某个既定的价值标准,不仅会造成学生假话连篇的恶习,还会影响学生个性的成长。
二、 让五光十色的生活走进字里行间-----生动鲜活地表达
作家赵丽宏说过:“僵化的模式使学生的灵气磨去,将学生的棱角磨平,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送入了坟墓,使学生写作文和思考问题常常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条条框框。”写作教学中,基本技法的掌握确实是必要的,但如果过分地讲究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结构技法、遣词造句等方面的“模式”、“套路”,形成一套“新八股”,势必将扼杀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导致笔下之作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写作有法但无定法,怎样去写、怎样表达,也要给学生选择的自由,才能使学生视写作为一大乐事,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写出生动鲜活的个性之作。
作家张洁也曾说过:“人和人的眼睛是不同的,每个人的瞳仁,实际上是长在自己的心灵上的,他们只能看见各自心灵上所给予他们的那个界限的东西。”但是,学生有了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体悟,不一定就能形成笔下之文。因为,即使生活的波涛掀起了他们心中的狂澜,拨动了多感的琴弦,但如果心灵深处那曾被一时一地一景一事所激起的涟漪,不去诉诸文字的话,那也只能是瞬间的火花闪烁,转眼即逝。所以,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多从自己记忆的仓库提取材料,广泛联想、深入思考,抓住自己的独特感受,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表达形式,在文体形式上进行大胆的创新、独特创造,如鱼得水地行文。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运用的新鲜体裁非常之多。如:适当虚构但简洁有力的小小说;集科学幻想与文学艺术于一体的童话;篇幅短小却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冲突尖锐、集中对话的独幕话剧;模拟古代、反讽现实的神话新编;随意穿插、自由表达的日记书信;格式既定、内容灵活的说明书、诊断书、实验报告等。“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只要敢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创新,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最佳的写作形式,给自己的作文穿上一件活力四射的“外衣”,富有个性地表达自己思想。
当然,文章最终还是要语言来打动人心,没有好的语言就算不上好文章。杜甫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主张,韩愈有“惟陈言之务去”的明训,但要求中学生在语言运用上达到一字不易的境界是不现实的。因而,还是要力求新鲜生动, 避免说“大路话”,避免出现词不达意、重复罗嗦、片面绝对、贫乏单调、华而不实的语言现象。
既生动鲜活又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能够最准确地体现作者的个性和语文素养。只要多留意生活,注重积累,就会发现五光十色的语言比比皆是:生活中一些有意义的口语、俗语,目前社会上流行的时尚用语,文学名篇中的精典句式都可以学习借鉴、变通运用。
鉴于以上两点,在作文教学中,宜鼓励学生写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体裁,鼓励学生使用自己丰富的个性化的语言,随意而灵活的写作。如:观察大自然之后,学生的作文枚举:
片段之一:不必说眼望“漂头”盼望着鱼儿上钩时的那种心情,也不必说将鱼儿拉出水面时刹那间的感受,单是垂钓场周围的繁花绿草、而湿润的空气就足以令人陶醉了。
片段之二:哦,鱼儿,我知道,湍急的流水铸造了你前进的性格,致使你不断追求。……一切都没有了。没有湍急的流水,也没有母亲的水草抚摸你。……警醒吧,世人,鱼儿的志向也许比你还大呢。当你在瓶子似的空间庸庸碌碌地生活时,你的生命就没有了意义。……让我们树立志向,定好目标,在激流中前进。
由此观之,营造了民主的师生氛围、开放的课堂模式、进行自由自主的写作随心所欲的表达,如果再加上教师灵活的作文评价,面批、略改、精评,最大限度去照顾各个层面的学生,就能让“每一朵细小的浪花,都闪耀着珍珠般的思想”“每一颗小水滴,都折射出太阳的光芒”。解放了思想,挣开了束缚,学生的思维自然会“生龙活虎”,无论是想象力和创造力,还是个性与人格,都得到了尽情的发挥,淋漓尽致的张扬。
值得一提的是,创作主体文化语境下的个性化写作教学也不能放任自流,否则就会像断线的风筝,不知所向。教师的指导要把握一定的“度”:欲放还收、欲擒故纵,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坚持老师的主导性,作文教学才能反璞归真,营造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展现真我写出个性,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47-89.
[2]程红兵.创新思维与作文[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6-14.
[3]黄厚江.作文课的味道[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7:235-238.
[4]刘永霞.初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策略初探[J].东方文化周刊,2014,000(003):93.
[5]李玉霞.个性化角度下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初探[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8,000(006):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