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贴近生活,以《免疫调节》为例培养核心素养 ——“20+20”课堂教学模式深入课堂改革,聚焦互动展示探究

贴近生活,以《免疫调节》为例培养核心素养 ——“20+20”课堂教学模式深入课堂改革,聚焦互动展示探究

作 者:陈碧芬 (广州市增城区第一中学,广东 511300)

 摘   要: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反馈信息,从高中生物“免疫调节”一节内容入手,总结此节内容的教学经验并进行教学反思,提出改进方案并进行教学设计的优化,结合“20+20”课堂教学模式深入课堂改革,聚焦互动展示探究。

关键词:教学反思;“20+20”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改革;互动展示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
《免疫调节》这节是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三模块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里的第4节,尽管我们的生活中免疫学知识无处不在,而且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但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学生的反馈信息,学生缺少“免疫”相关的基础知识。同时这一节中知识点相对复杂、抽象,记忆量很大,大多数知识点都要求学生做到精准记忆,要想使学生透彻地理解本节知识,无疑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务必要做好本节课的课前准备及教学设计工作,找准并有效突破本堂课的重难点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以下主要是本人结合实际的课堂教学,结合“20+20”课堂教学模式深入课堂改革,聚焦互动展示探究,针对这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进行反思与优化,努力培养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贴近生活,师生互动,做好课前导入
想在上课的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目光并引出本节的重点内容,一个生活化的课前导入无疑是比较好的选择,此方法不仅能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而且能使课堂的生活气息浓厚。比如,我先提出问题:大家有没有经历过发烧感冒不吃药、不打针就好了的情况?有没有经历过身体擦伤、破皮、流血后自动结痂然后痊愈的情况?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了各种情况,如自己免疫力、抵抗力强,有的学生回答身体有自动恢复的功能等等。这时再提出:免疫力是什么?我们的身体真的有这样的功能吗?带着这些疑问,进入这节课的学习,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这样的课前导入不仅能够很好地将一幅生活中常见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明白免疫现象就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可以吸引学生目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对本堂课所学内容有个大致了解,使学生对本节的学习兴趣也提高,注意力更集中于免疫的问题上,便于后续教学的顺利开展。也让学生知道生物学知识用于实践的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二、突破难点,细致讲解,聚焦互动展示
在引出新知识之前进行相关知识的回顾,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以便学生对新知识更易理解,做到温故而知新。如机体通过免疫调节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让学生将免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方式之一,并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一起,共同维持机体的稳态,而不是单纯介绍免疫学知识,避免了学生存在知识断层,断章取义地认为免疫调节在稳态维持中是独立起作用的,忽视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整体性,同时也降低了理解新知识过程的难度。
首先,介绍免疫的概念和生理功能,使学生初步感受什么是免疫。可以举出人伤口感染和患病毒性感冒时免疫调节的实例,引出免疫细胞,并说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来源成熟部位及集中分布的场所,然后从器官、细胞、物质三个维度认识免疫系统的组成。其次,引导认识:免疫的功能是识别自己,排除非己,那么免疫系统具有什么功能呢?学生通过预习回答出免疫系统具有防卫功能,由防卫功能可以回想到初中时接触过人体的三道防线,我举例引导:假设某一健康人体周围有很多某病原体,帮助学生回忆说出三道防线内容并明晰免疫的具体类型。这样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框架的能力。再次,学生通过回忆不难发现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保证机体不患病的最终防线,同时也是最关键的一道防线,那么第三道防线是如何起作用?下面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书中示意图,阅读书中第37页的文字,同时思考两个问题:①什么是抗原?②抗原使淋巴细胞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看图、并回答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可知人体第三道防线的主要作战部队是众多的淋巴细胞,并尝试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大体过程及相互关系,进而画出流程图,培养学生文字转变成图像的能力、识图析图和表达能力。这部分内容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一起合作用自己选取的材料与方式,把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流程图,以自己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在班上以小组互动展示。全班共同点评提升。
然后我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识图,使学生概述出免疫系统的第二大功能,阐明在免疫系统防卫过强和过弱时出现的各种疾病,并举例加以说明。在搞清这些重点问题之前,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做好过渡句和问题串的设计工作,使知识呈现在恰当的时间和合适的位置。
在这节知识中重点突破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流程图,尤其是让学生能图文转变,能够辨别各种变式的流程图,回答相关问题,通过练习与活动等互动展示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学科核心素养。
三、渗透情感,升华教学,深入课堂改革
这节课中我由关注“免疫调节”众多的知识点向关注人的发展转变,在实际教学中在许多知识点里有意地向学生渗透情感因素。比如通过了解免疫调节仅仅是稳态维持的一种方式,意识到生命活动的多样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互作用,意识到物质之间的普遍联系性。通过简单了解疫苗的原理、器官移植的发展状况和近些年成为热点的科技前沿成果——免疫细胞疗法对人类作出的卓越贡献,充分渗透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思想,使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认识到免疫学的进步对人类的健康和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尽管我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重要角色,但也要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开展教学工作。因为“免疫调节”一节在高中生物中被许多教师认为难度较大,尤其是其中两个重要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讲解起来较为抽象,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因此为更好地实现知识目标,在教学中要着重注意做好引导工作,比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图和识图,多用比喻法、图示法去突破教学中的疑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及敢于质疑的科学思维。向学生简单介绍免疫学前沿热点,比如免疫细胞疗法在当今医学领域卓有成效,充分向学生渗透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思想,教学时以便有效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较后,在高中生物“免疫调节”一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找准重难点知识,并且能巧妙运用优质教学法,就能有效突破知识目标,进而实现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有效提升教学效率,降低知识转移成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本节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落实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这些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更多地体会生物知识的学以致用,并在各种能力上让学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稳态与环境.2007
[2]陈柱科.浅谈生物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教师进修学校.2008
[3]侯栗宁,吴志华.教师课堂提问教学行为分析[J].新课程探究,2009,(145).
[4]覃智华.关于高中生物“免疫调节”教学的几点思考[Z].新课程,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