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培养“学优生”的良好品格

培养“学优生”的良好品格

作 者:黄雪明 (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高堂镇塘南小学,广东 潮州 515700)

 摘   要:“学优生”往往因为成绩拔尖,他们其他方面的优点也有意无意地被夸大,相反,他们所独有的思想偏差、人格缺陷,却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就此,我通过自身从教实践和经验,尝试从志存高远、直面受挫、勇于创新等来培养“学优生”的良好品格。

关键词:“学优生”;良好品格;志存高远;直面受挫;勇于创新
“优生”当然应该是指品德、学习和各方面能力都优于同龄人的学生。他们在班级的位数不多,但影响力大,而且以后他们往往是行业中的佼佼者,民族之希望,国家之栋梁。然而,一些“学优生”品格存在偏差,如:缺乏爱心,胸无大志;虚荣心强,意志脆弱;高分低能,创造性差。为了培养“学优生”良好品格,我尝试着这样培养“学优生”:
一、心有大爱   志存高远
富兰克林说:“希望被人爱的人,首先要爱别人,同时要使自己可爱。”“学优生”因其成绩出类拔萃,倍受家长宠爱,老师赏识,同学羡慕,他们多数时候被“爱”包围着。部分“学优生”养尊处优,甚至认为被爱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他们一般不太会爱别人,不太愿意帮助其他同学,也不太愿意尽心尽力为班集体服务。一个不爱家,不爱校的人,将来何谈爱国。为此,我结合语文课、思政课引导学生懂得:别人对你的爱并非理所当然,而是出自于情感,人应该学会感恩,懂得回馈爱。为此,我班还开展了主题综合性实践活动——“爱从我做起”。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爱与被爱。尤其让“爱的种子”在“学优生”的心灵沃土生根发芽。
很多终身碌碌无为的人,不是因为没有能力,只是没有远大的志向。“学优生”往往会为追求拔尖的成绩而读书,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读书。为此,教育者应引导“学优生”树立理想,明确志向,真正做到“志存高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我立德修身,践行我的职业追求,实现我的人生价值,以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此外,我陪他们阅读《岳飞传》、《钱学森传》、《华罗庚》,让他们受到书中榜样人物的熏陶。我还利用班会课讲述钟南山院士的事迹。让“学优生”深刻体会到:钟南山院士以其战士的勇敢无畏、学者的铮铮风骨和悬壶济世的仁心仁术,挺身而出,冒死犯险,力挽狂澜,作出杰出的贡献,进而崇拜钟南山,立志向钟南山学习,实现人生的价值。我也常常通过谈心,让“学优生”意识到,成绩比别人好,就意味着将来比别人多一份责任,而现在起就一个比别人多一分努力,长大后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二、挫折教育  磨炼意志 
挫折,就是指当事情的发生并非是预期的情境与感受时,人内心的一种感受。“学优生”多处于鲜花与掌声的顺境中,很少品尝自己失败和被冷落的滋味,这使他们对受挫的心理承受力相对较弱。“学优生”一旦遇到成绩不理想,比赛失利,犯错被批评,遇到困难等各种“打击”时就情绪低落、悲观失望,个别甚至对自己丧失信心。因此,适当让“学优生”受一些挫折教育,是他们人生的必修课。为上好“这一课”,我联系家长,实现家校共育。
首先,淡化荣誉意识。“学优生”长期处于“金字塔尖”,个人能力、学习成绩等都处于优势,获得的荣誉多。面对他们的荣誉,老师或家长在进行肯定、鼓励的同时,不宜进行高调宣传,而应提醒他们切忌“恃才自傲”,懂得“尺有所处,寸有所短。”,培养豁达而淡泊的心境。
其次,树立“挫折教育”的意识。让孩子受点挫折和磨难是对他有好处的。孩子遭受挫折的经历有利于培养人的良好品德,有利于发展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有利于丰富孩子的知识,提高他的能力。
再次,训练并强化“学优生”的受挫心理。老师及父母都有意识地在“学优生”的生活或学习中安排一些以吃苦教育为主的体验活动,如:夏令营,加入义工队进行社区服务活动,帮忙干农活,帮忙做家务,集体游戏等。(当然这些体验活动不要超过孩子的心理承受限度。)孩子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得以磨炼,不断经受挫折,从而习惯了面对挫折,并逐渐学会向挫折发起挑战,在挫折中寻找解决的方法。这样,他们会认为自己已经有能力去克服困难了,抗挫能力也就培养起来了。
在班级管理中,我这样做:1、我没有把“学优生”的身份和地位在班上特殊化,而是与其他学生一样看待,这样,“学优生”平时本来就是和一般同学一样,也就避免了因某些因素可能出现的失落感;2、“学优生”担任班干部没有搞“终身制”,合理轮换,使优生适应“能上能下”的学生干部机制;3、“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严格要求“学优生”,只要他们犯错,我都会及时指出,该批评时就严肃批评,甚至必要的处分,绝不会因为他们是“学优生”而庇护,绝不让他们凌驾于学校纪律、班规之上;4、我适时召开主题班会。有些“优生”在小学毕业考试中成绩不理想而产生消极情绪,甚至抱怨。就此,我结合“贵州公交车坠湖案件”召开主题班会——“抱怨,是苦难的开始”。通过观看“贵州公交车坠湖”视频,开展交流讨论,让学生,尤其“优生”懂得:世事无常,无需抱怨;如果不喜欢一件事,就改变那件事,如果无法改变,就改变自己的态度,不要抱怨;逆风,也许举步维艰,但一定会有秀丽的风景陪伴,苦难,也许荆棘塞途,但总会看到希望的曙光,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过不去的自己,要敢于直面困难,勇于抗击挫折。
通过以上诸多活动,“学优生”的意志得到磨炼,抗挫能力增强。
三、超越自我  勇于创新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般来说“学优生”的学习成绩是拔尖的,但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高分低能”现象却不是个别的。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我不满足于“学优生”名列前茅的考试分数,而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从解题时的独特方法到作文的构思新颖,从各类课余的小制作、小发明,我鼓励“优生”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不断提升自我创造能力。
总之,对“学优生”的教育,要爱护其学上进心,要从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出发,做到严得合理,爱得真诚,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
参考文献
[1]李镇西《爱心与教育》、《做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