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意大利歌曲《我亲爱的》的演唱分析

意大利歌曲《我亲爱的》的演唱分析

作 者:李永杰 (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本科2019级 330013)

 摘   要:本文对意大利歌曲《我亲爱的》的历史背景、音乐结构、演唱技巧及情感把握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诠释。笔者对该曲的演唱做了详细的分析,希望能为同行在意大利艺术歌曲的创作和演唱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我亲爱的;音乐结构;演唱分析
一、《我亲爱的》的历史背景
意大利歌曲《我亲爱的》创作于17世纪中后期——巴洛克时期。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拂去了封建宗教神学,强调人性的解放,情思连绵,富有感染力。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受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潮影响,追求人性的解放。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旋律流动激昂,作品气势恢宏,节奏极富动力性,力度呈“阶梯式”变化。歌曲在演唱上也较为严谨,必须严格按照谱面上的强弱、快慢来演唱。
乔尔达尼出生于意大利,其父是业余音乐家。乔尔达尼5岁便跟随父亲学习钢琴,8岁学习作曲,9岁开始巡演。乔尔达尼曾留学于英国,并在伦敦进行音乐活动,致使他的音乐既流露出英式的欢悦,也伴随着意式的雅致。乔尔达尼是意大利著名钢琴家、指挥家及作曲家,他创作了大量独唱歌曲、歌剧、重奏曲及钢琴曲,有“钢琴之王”的美称。乔尔达尼的大部分作品都没有被流传,只有艺术歌曲《我亲爱的》流传至今,闻名中外。该曲篇幅较短小,但在歌曲表现力上具有完整且独立的特征,该曲广泛适用于男高音及女高音演唱,现今已成为美声唱法的入门必唱曲目。
二、《我亲爱的》的音乐特征
《我亲爱的》的曲式结构是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呈现“A+B+A”结构。引子部分(第1小节到第4小节)由第一段主题的旋律构成,两个情感记号“dolce”、“largamente”安详地引进歌曲,将第一段无歌词的旋律幽静地展现出来。
第一段(由第5小节到第14小节)的调性是bE大调。旋律具有忧愁、不安的性格。李毅梅在《<我亲爱的>演唱分析》中提出:首段呈现出具有感情深度的调性,弥漫着忧郁的情调,第5小节的力度记号“P”充满悲伤的感觉。第一乐句的和声走向为T-S-VI-T6-Ⅱ46-K46-V-T6,旋律为连续三个级进下行,表现爱情的缠绵。第二乐句和声走向为S-D-VI-T6-K46-D7-T,旋律在第一乐句主题的基础上变化发展而成。两小节的级进下行后,出现两个四度音程大跳,音乐在此处出现一个小转动,最后落在主和弦上,A段完满结束。首段呈现柔美惆怅的氛围,间奏使用第一段中最后两个乐句的旋律,将第一段的忧郁情绪延续下去,为下段对爱人的深情诉说作铺垫,衔接静谧流畅。
第二段(第15小节到第21小节)分成了两个乐句,由4个小节与3个小节的句子构成。B段音乐转入属方向调,B段与柔美娴静的首段相比,呈现出波澜起伏的面貌,给人以激动不安的感觉。B段旋律逐渐上行直至全曲的最高音f2,情绪不断高涨,钢琴伴奏也由宁静的分解和弦变为较为激昂的柱式和弦,力度渐强,第17小节和第21小节分别有两个“f”,象征着主人公在对爱人激动地诉说。之后旋律逐渐转为下行。B段音乐心绪不宁,宛如主人公在诉说担心失去爱情的焦虑。
第三段(第22到第30小节)是再现部分。第21-25小节完全再现首A段的第一乐句,与A段第一乐句形成呼应。第26-30小节是一个变化发展的乐句,以悠远的“PPP”起句,之后出现小的情绪波澜“mf”,后归于情思隽永的“p”,最终结束在渐强上。该段的情绪随着音乐的力度记号不断发生微妙的变化,延绵不断,语气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尾声部分再次强调主题,以“P”起音,用渐强结束全曲,充分抒情。
巴洛克之前的音乐采取的是单一的横向思考的表达方式,多采用自中古以来的教会调式,主要以音符的排列方式来决定曲调的性格。到了巴洛克时期,以三和弦为积淀的调性写作兴起,大小调性逐渐取代古老的横向调式,音乐呈现各种大小调的和声特征,且加入了不协和音程,表现乐曲的个性化效果。而蒸蒸日上的调性系统,为音乐的表现力带来无穷无尽的变化可能,积奠往后的三百年。
三、《我亲爱的》的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我亲爱的》音乐线条优美,节奏平稳,流露出宁静的氛围,具有柔美的女性特征。乔尔达尼善于表达人的感情及个性体验,显露出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他将自身的浓郁情感灌注到歌曲《我亲爱的》当中,表达了当时的人们对爱情的无限憧憬和苦苦追求,勾勒出对爱情的不安但又温柔对待的情绪。基于该曲“A+B+A”的单三部曲式结构,A段要唱得静谧流畅,四平八稳,打造高雅忧郁的情调。B段要唱得波澜起伏,富有内在的张力,突出激动不安的感觉,在音乐性格上与A段形成强烈的对比。第三段则要表现与第一段的呼应,注意力度的微妙变化,滔滔不绝地进行抒情。
《我亲爱的》整首曲子大部分处于中声区,音域较窄。仅从谱面上来看,曲子篇幅不长,音域不宽,高难度的技巧也不多,但真正演唱起来其实并不容易,需要了解巴洛克时期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及作者本身赋予歌曲的情感表达,还需具有良好的呼吸和共鸣,在演唱时要打开口腔,正确地运用气息,建立二楼高位置的状态,统一状态下正确地发音并流畅连贯地歌唱。
《我亲爱的》是巴洛克时期的艺术歌曲,是美声唱法的入门曲目,演唱该曲时要极力追求优美圆润而富有穿透力的自然共鸣的声音效果。美声唱法的确立是在巴洛克时期,“美声”起源于意大利语Bel canto,意指美妙的声音,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美声唱法以其优美的音色、流畅的旋律和丰富的表现力,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广泛喜爱,美声唱法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美声唱法强调人声在剧场或音乐厅里要形成自然共鸣,不能借助话筒进行扩音。
《我亲爱的》的每一段歌词都应字正腔圆地唱出来,歌曲中的第一句歌词就是歌曲名称,“Ca”、“ro”、“mio”、“ben”每个词的最后一个音“a”,“o”,“n”口腔较容易呈现“o”的状态,后面的每一句歌词都要像第一段一样呈现“o”的状态。因为整首曲子的大部分歌词都是以“a”、“o”等开口音结尾的,所以整首歌曲比较容易发音,这一点也是相比其它歌曲更适合初学者的原因之一。
在情感把握方面,我认为演唱者可以将《我亲爱的》解读为男性对其理想的女性的赞颂,突出对理想女性的精神崇拜,倾吐对理想女性忠心守护和苦苦追随的诉愿,表达圣洁典雅的精神之恋。虽然该曲广泛适用于男女高音演唱,但我认为该曲更适合由男性演唱,从男性视角更能表达出对爱人的强烈追求。
在舞台表现方面,歌剧强调角色的人物形象表现以及戏剧性矛盾冲突的交织,而艺术歌曲则更注重唯美意境的表达。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崇尚感情上要有节制、表演应端庄典雅,因此演唱者在抒情时要适度,“f”不能声嘶力竭,“p”更要温柔娴静,节奏要保持平稳。演唱者的面部表情不宜夸张,舞台表演也不宜出现幅度较大的肢体动作。在表达强烈情感的同时,要自始至终保持端庄,不能破坏曲子优雅宁静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李毅梅.声乐作品《我亲爱的》演唱分析[J].黄河之声,2012(08)
[2]陶广丰.艺术歌曲《我亲爱的》作品分析和细节处理[J].北方音乐,2017,37(24)
[3]刘美然.《我亲爱的》艺术与情感的结合[J].音乐时空,2016(07)
[4]轩一丹.论西方音乐中巴洛克风格的情感美学[J].北方音乐,2020(08)
[5]曹一山.巴洛克时期音乐艺术特征[J].艺海,2018(02)
[6]张露.刍议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以歌曲《我亲爱的》为例[J].黄河之声,2014(12)
[7]谢欣悦.论巴洛克单声歌曲(Monody)的术语内涵与历史意义[D].上海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