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探析培养小学生朗读“五法”

探析培养小学生朗读“五法”

作 者:徐国荣 (江西省鄱阳县凰岗镇九井小学 333138)

[摘   要] 朗读是学生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小学阅读课文应尽量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和领会,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水平。而朗读又是一项技巧性很强的基本功,教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摸索朗读教学路径,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理出一套科学而实用的朗读教学新法子,势必会使阅读教学事半功倍。
[关键词] 朗读  情景  范读   体验   激励   表演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说到,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好的文章应该尽量让小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和领会。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体现出来。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学生理解得深透并受到感染。这就是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词汇丰富、语言精彩的文章学生如能反复朗读,达到朗朗上口、熟读成诵,书本的语言就会变成自己的活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一旦用到某些词汇、句式、表达方式时,就会涌上笔端,运用语言的能力自然会大大提高。在朗读中要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生动活泼地显现出来,激活学生的朗读兴趣。
一、情境激发法
1.引入故事激趣。小学生爱听、爱讲故事,他们从故事中学到知识,受到启迪。在朗读前可让学生去收集一些电视节目主持人、播音员以及身边的朗读比赛获奖者练习朗读、走上领奖台的故事,激发他们对朗读产生兴趣。
2.创设优美情境。如在进行《瀑布》一课的朗读训练时,就可利用录像来设计导读,借助媒体让学生亲眼目睹从未见过的“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的瑰丽景象。当学生听到瀑布一层又一层地涌上来发出的哗哗巨响,冲击岩石发出松涛一样的吼声,就联想起“叠叠浪涌上岸滩,阵阵风吹过松林”;而看到瀑布从初处飞泻直下,一串串乳白色的珍珠闪着光亮镶嵌在高山之中的雄伟气势和壮丽景象时,学生就由衷地发出赞叹:“哇!好美啊!”从而使课文中的景物在学生心中“活”了起来,让他们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种富有诗意的优美情境下,学生就容易激发起朗读的欲望。
二、范读引路法
范读是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能准确地传情达意,震撼学生的心灵,他们面对的是陌生的课文内容,对一些生字新词及长句子,要很流利地读出来有一定的困难,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再加上学生的模仿性极强,因此,教师有必要作一定的示范,发挥教师的榜样效应,让老师动之以情地范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能力和对语言文字丰富敏锐的感受力。教学一些情感浓郁的文章时,通过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学生在教师范读中学习了运用语气、语速、语调等技巧,还在教师情感的引发下,通过对激情的领悟,积蓄了丰富而炽热的情感冲动,心潮澎湃,情绪激昂,一旦进入朗读实践时“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可见,教师的范读、以声传声、以情激情,引发的是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体会了激荡于语言文字之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示儿》一诗的诵读训练中,教师用低沉、悲壮的语气,配以适当的表情和音乐,把诗人渴望祖国统一但有无法看到的伤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学生有了情感上的共鸣,自然也就有了诵读的兴趣和激情。
三、想象体验法
阅读的过程是把文字信息转换为生动的表象组合的过程,如果是朗读,还是一个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想象,充满着不可言喻的情感体验。对文字的理解,对思想的发掘,在很大的程度上需要凭借这个过程来实现。如指导朗读《月光曲》时如果配上音乐,在和谐优美的曲调中,学生的身心深受愉悦,心灵倍感震撼,智力得以开启,脑海充盈想象,整个身心完全融于音乐的意境之中,学生很快便感受到最初是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洒满银光,这时音乐是舒缓的,而朗读的语调是轻柔抒情的;继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音乐逐渐有了曲折,朗读该是加速,音调稍高;接着风起浪涌,宁静完全被破坏,音乐高昂激越,朗读时该是激昂,震撼心弦。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领悟,在领悟中实践,因而当指名读、小组读,或是全班读时,达到“情动而辞发”,就能够“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了。
四、言语激励法
每个学生都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一句“你的朗读越来越出色了”、“老师快要被你陶醉了”……都可使学生受益一生。如:在教学《五彩池》中描写五彩池形状一段“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时,有同学提出“我认为应该读得越来越快,因为五彩池太多了,作者都看不过来了,所以要快点读。”大家都也认为很有道理,对这位同学的答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让他试着读一遍。没想到老师的赞扬又引来了别的
学生的不同看法:“这四个‘有像……的’该读得越来越慢,因为五彩池真神奇,作者边看边陶醉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可见,教师的鼓励、赞许不仅可以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更可点燃起他们对朗读方式处理的独到的创作火花。再如某老师在教《赠汪伦》时对学生说:“刚才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有位学生自告奋勇说:“还是我们朗读组的先来吧!。”老师听完后说:“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再注意点节奏就更好了。”马上有一学生自告奋勇读。老师说:“你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还有谁愿意来挑战他?”学生在老师的激励下整个课堂成了朗诵舞台,在老师指导下,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
五、舞台表演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变换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自由生动的训练中体会朗读的快乐,由此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
1.配乐朗读。教师事先准备好与朗读作品风格、节奏相和谐的音乐,营造音响气氛,指导学生结合配乐进行朗读,以声响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读起来也会入情入境。如教学《鸬鹚》第一段描写湖面平静时的景象,我选了一段轻柔舒缓的弦乐,音乐一起,立即将学生带入了一种轻松、恬静的意境,这样学生朗读起来也就更是绘声绘色。再如《秋天》一课,以一首《丰收后舞曲》融于有感情的朗读中。随着音乐的跌宕起伏,云霞轻轻飘荡,田野稻浪翻滚,活泼可爱的蚂蚁在树叶上奔跑、跳舞,美丽漂亮的小鱼头顶树叶,来回游戏岸边、绿水之间,一幅幅秋天丰收的景色,会不断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出来。学生在这样的音乐氛围中会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读起来就能声情并茂,使读者、作者、听者、文中人物的感情融为一体,收到很好的效果。
2.表演朗读。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情境表演朗读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可自由组合,将课文改编成童话剧、寓言故事等,边表演边朗读,还可配以一定的道具,让学生完全地投入,把自己与文中的形象融为一体,感情自然流露,十分真实。如教学《会摇尾巴的狼》时,教师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指导他们用讨好、凶狠的语调来读出狼的狡猾、凶恶;用和顺、轻声轻语来表现出山羊的善良、机智。由于有了表现的机会,学生个个都十分乐意,因此也就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运用表演进行阅读教学,不仅直观形象,能
激发兴趣,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而且整体上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课堂上,学生发挥主动性,针对表演联系课文对照分析,然后各抒己见,相应启发,气氛十分活跃;教师则把握全局,抓住关键,因势利导,解决重难点。当学生仅限于课本语言文字进行阐述时,教师则加以点拨,从而理解其中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