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探析思想政治教育视域 下如何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作 者:王 伟
(天津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300000)
大
中
小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塑造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其意义是深远而又不可磨灭的,特点突出且教育意义深厚的校园文化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影响长久深远。探析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如何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也是高校长远发展,不断完善自身人文建设、打造良好办学格局,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顺利开展的需要;更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当前国际局势错综复杂,西方思想侵袭愈加严重,价值商品经济模式下人们思想活动、思维方式更具独立和多变,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日益增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选择不准、诚信意识不强、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淡薄、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选取多种途径,但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出发,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切实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无疑是最直接且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个体价值得到充分重视与发展,个体自主性、差异性日渐凸显,社会群体出现了多元化、多层次、多维性、多变性等特征,当代大学生处在思想观念不断成型的发育期,其渴望体现自身价值,不断突破自我的个人化意识尤为明显。由此出发,在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下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高校校园文化,强化在此基础之上的文化育人效果,势必要从统一个体的思想行为、形成模式化的价值引领方式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入手。本文根据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理念、环境营造、活动开展三方面联系最为紧密的关系,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是以校园精神为突破,打造适宜大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以校园环境为载体,营塑激励大学生成长的良好氛围;以校园文化活动为抓手,培育助理大学生成长的宽广平台。
一、以校园精神为突破,打造适宜大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体现着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其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是学校师生员工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为达到既定的育人目标和办学理念,在长期的教与学、工作、生活多方面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为广大师生员工所认同的群体意识。校园精神的培育有助于校园文化的持续发展,有助于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与此同时,校园精神的诸多内容如学校目标、校园理念、校风学风教风等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有利于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以培育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精神为核心内容,尤其应注重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路径,强化校园精神的培育,构筑大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形成无形的巨大推动力。
加强校园精神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一定的物质环境、制度保障、承建载体、活动体现、组织力量等作为基础。如果校园文化组成部分各自为体,势必什么也做不了,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凝练和培育出适应学校发展的校园精神。同样道理,各高校要跟进校风、校训、教风、学风以及学校制度法规、保障措施等各项建设,形成校园精神氛围,如民主、宽松、方向正确的政治氛围;人人学法、懂法、守法,以守法为荣、以违纪可耻,平安、祥和、融洽的安全氛围;团结互助、和睦友爱、共同奋进、平等竞争、团结进取的人际氛围;仪表装束整洁、行为文雅大方、言语文明有修养的文明礼仪氛围;积极竟争进取、自我努力、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学术氛围等校园氛围等等。只有如此,才能培育好特色校园精神,构建出大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
二、以校园环境为载体,营塑激励大学生成长的良好氛围
校园环境反映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环境建设目标是通过加强自然、人文环境建设,体现出学校的精神特点和办学特色,益于师生学习和生活。因此,笔者认为要不断加强高校优良校园环境建设规划,同时要突出校园环境的内在教育效果。通过校园的绿化、美化等物质手段造成的具有浓郁文化气息、体现学校特质和办学特色的物质场所和物质设施。
从思想政治教育出发,优良的校园环境应具有隐性教育功能,其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均能反映学校的文化内涵和治学理念。可以说,蕴含着人文、艺术、科学精神的校园建筑等校园景观是传播文明、养成道德的生动教科书各具特色的校园亭台、花园、草坪是培育栋梁的第二讲堂。浓缩了学校历史的校内雕塑、人文景点是学校历史文化和大学精神的示范和延续。师生在绿树成荫、翠竹相映的优美环境中工作和学习,可以使心灵得以净化、品质得以提高,而优美、高雅的环境也在无形中规范了学生行为,促使其谈吐文明、举止得体。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校园环境建设就要发挥其隐性教育效果,营造出大学生成长的良好氛围,以实现育人目标。
三、以校园文化活动为抓手,培育助理大学生成长的宽广平台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鲜明体现,是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继续和深化。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度看,它具有形象直观的表达形式,能够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寓于各种具体的情境之中,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形成有力推动,有益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其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推动校园精神培育并促进师生对社会的感知,它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平台,其目标就在于培育一种不断前进的氛围,以陶冶情操,构建健全人格,全面提高素质,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有用人才。
任何校园文化活动都具有目标性,举办方更加注重活动本身的实际效果。而且,这个实际效果不是针对某一小部分人的,其对象是大部分人甚至是全体学生,所以,在强化校园文化活动的实际效果之外,还要强调其广泛参与性,也只有广泛参与了才可能形成很强的实际效果。因此,各高校要努力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学生,促使其参与其中。实现实际效果和广泛参与性还需要掌握灵活有效的方法、采取合适的活动途径与开展方式。这就需要选好活动切入点,切实了解师生的心理需求,将之与时代要求相结合,找好结合点,使活动既能得到师生热情支持,又能符合时代发展需求。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文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高校就要善于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纪念日及开学和毕业典礼等重大活动,充分利用所有有利时机,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主题教育和宣传活动,创造出特色文化活动,形成品牌,并将特色文化活动固定化、规模化、常规化,使其成为常规活动。做到坚持不懈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使其在有形、无形中将学校育人理念深入心中,并在反复的实践活动中深化、酝酿,最终化为自身思想观念,反过来体现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至此,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效果得以完全实现,学校也就成功地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交往、锻炼、发展的广阔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