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云南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母语 文化认同与英语学习的调查研究
作 者:杨 硕
(云南工程职业学院 650302)
大
中
小
摘 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民族认同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国家的云南有着多个民族,在这其中民族认同包括语言文字,风俗,礼仪,整体文化等等。本次深入研究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母语文化认同和英语学习情况,就此提出合理的措施,以提升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质量,促进提升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云南高职院校;少数民族语言;母语文化认同;英语学习
一、前言
对于少数民族的学生来说,英语的学习成为他们学习的第三门,或者是第四门语言。而学习语言,其实接触的是语言背后的文化,在这其中就存在着语言以及文化认同的问题。云南有很多少数民族,而且英语教学质量相对来说比较落后,所以我们需要深入的去分析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影响英语教学质量的原因。学习外语具备特殊性,除了受到学校的教学硬件条件影响以外,也会受到学生,对于自身母语文化的影响。现在有关云南省少数民族的英语教学和母语文化认同方面的研究非常少。所以本次论文深入的探讨云南的少数民族学生,母语文化对于他们学习英语带来的影响,以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更好的进行英语教学。
二、研究设计
在本次研究中,针对云南高职院校的学生,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首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19学前教育7——11班152名少数民族学生开展调查问卷。针对少数民族文化教学和民族认同,深入探究三语教育教学策略和文化导入途径等。该调查反映了被调查者的民族认同的总体状况,参考Karagezov等研究青少年对本民族、外语平时曾使用的方法,将维度得分与李克特量表的中点进行单样本T检验。该问卷中点为3,民族认同总分中点为12。
三、调查的结果和分析
从表中的均分和问卷总分可以看出:认知、评价、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的均分都高于李克特5级量表的中值3,且与3进行对比的单样本T检验显著,民族认同总分的均值14.44也高于理论中值12。因此,接受问卷调查的152名学生对于自身的民族认同度较高。
(一)有关母语文化的认同情况
由于单独教授民族语言的课程比重较少,学习汉、英的时间对于民族学生的文化认同有着显著的主效应。文化冲突与适应问题在少数民族若是群体身上仍较为突出。强大的主流文化对于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云南少数民族对于身份处于“比较认同”,遵循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念,但文化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母语缺失。因此,英语教育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在了解西方主流文化的同时,依靠语言基础工具,加强跨文虎交流技能,深刻认识民族文化中的精华的同时,弘扬本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水平。
(二)高职学生的母语文化认同以及学习英语的情况
民族文化是人类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文化是人类发展的基础。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对于少数民族的学生而言,三语教学模式更应关注语言学习的内在规律和文化内涵。在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没有通过正规教学学习母语,而仅仅只是通过长辈口口相传的形式,了解民族文化。很多学生不会讲自己的民族语言,也不懂民族文字,进而渐渐失去民族母语能力。另外,对于云南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优势,因为他们适应多种语言的能力比较强。但是通过分析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民族语言、汉语和英语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思维方式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差异。由于受到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如英语的辅音原因和少数民族的语音相差比较大,因此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要去借助汉语,这也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困难。老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可先让学生自己列出学习英语中影响的因素,利用比较分析去帮助学生克服母语对于英语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找到语言之间的共同点。从不同的层面以及视角,去挖掘多个语言之间内在的联系,提高教学的质量。
据此,全力发展云南三语、多语教育,在外语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教育,增加德育教育,适度、有效地将民俗文化学习能力进行分级要求,结合实践教学,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层级递进式的教学体系中,探究三语背景下的外语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提高英语技能的同时,增强跨文化意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特色教育政策是实现文化强省的基础。
四、学生对母语文化认同的情况,对于英语教学上的启示
综合本次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给高职英语教学带来一些启示。首先,云南少数民族学生既存在国家认同,也存在民族认同,符合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论。因此,外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还包括文化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而且还要培养其深化优秀民族文化;既要阐释英美文化,还要逐步增加中国文化的渗透。通过学习“文化负载词”,可以使大学英语教学既富有人文性具有中国民族特色,使其内涵更加全面和丰富,有利于发挥高职特色,将中国优秀的民俗文化也传播到西方,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实质,促进文化平等双向交流。在高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对于本民族语言文化以及英美国家文化之间建立认同感。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适当的去结合少数民族母语的文化来教学。现在这也是外语教学的过程中的一个共识,老师要不断的去挖掘英语教材里面包含的文化元素,把几种文化进行详细的对比,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研究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习得英美国家的文化风土人情以及道德规范,宗教信仰等等这些背景知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也能了解主流文化或其他文化信息,开阔视野,建立多元文化的世界观。
另外,三语教学在民族地区外语课堂教学中最鲜明的特色之一。从民族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出发,强调母语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民族地区的外语教学既符合外语教学的一般特点与普遍规律,又受母语迁移、民族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三语环境下的外语课程在发展学生的外语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语言心理和多元文化意识,不仅要追求学生外语语言知识、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的习得,而且要注重三语交互所引发的文化共存,帮助助学生去建立正面上的迁移,去让学生克服母语文化方面的负面影响。在学习外语的同时,强调民族环境、民族心理特征、民族语言特征与三语教学中主体心理的一致性,把民族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交融进行,创民族特色,构建三语教学论的体系,从而引导民族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由单一教育走向复合教育,打破千篇一律的固有格局,因材施教。
第三,应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完善师资力量。相关部门要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使其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保持民族传统文化与传授现代科学知识相结合,构建多元文化课程论体系,从而完成外语教育从形式到内容的高度统一,兼顾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教育。从课程体系的维度看,应将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异域文化充分结合,体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的特殊性。依据国家教育学科课时分配指导思想,从理论上每周大致有10%-12%的课时量分配给语言教学。针对民族不同情况,增设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小学1-2年级教授族语,合理编排教材,以民族文化为基点,广泛涉及多民族、多文化的语言、文化传统、价值体系和宗教信仰等,运用故事及知识全面体现文化中的各种群体,凸显实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有机会获得有关种族和文化间异同的真实知识,能用族语客观解释文化,表现自身归属,体现国际性、人文价值和文化传承功能。另外,所有的课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基础语言、文化知识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专业技能知识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程,如旅游英语、畜牧英语等校本课程,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学习外语知识的同时,实现文化共享。
第四,加大双师教育培训。当前民族地区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中,培养和培训三语教师,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在三语教学多元文化视野下,师资培养模式应在继承与发扬传统模式的基础上,体现其独特性和现代性。在真实的三语教学情境中,准三语师资在成长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具有普适性的理论知识,更要走出虚拟的外语学习环境,获得具有民族特殊的经验知识,通过对比等方法逐渐降低语言负迁移,进一步学习英语教学理论、教育学和民族学,合理引导语言差异向有利于外语学习的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Angel Huguet, Ignasi Vila and Enric Llurda, “Minority Language Education in Unbalanced Bilingual Situations: a Case for the Linguistic Interdependence Hypothesis”, 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 Vol. 29, No. 3, May 2000.
[2] Modood, T. & May, S., “Multilingualism and Education in Britain: an Internally Contested Debat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Vol. 35, 2001.
[3] 张庆林,史慧颖,范丰慧,等.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内隐维度的调查[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7-70.
[4] 陈新仁.全球化语境下的外语教育与民族认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5]朱效惠. 三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研究及其对双外语专业教学的启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