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析“迷思概念”在共价键教学中的研究与教学应对

浅析“迷思概念”在共价键教学中的研究与教学应对

作 者:冷 丹 (四川省双流棠湖中学,四川 成都 610200)

 

 
摘   要:高中化学概念学习中,教师常常有这样的困惑:教师在教学上费尽心思,学生自己感觉也不错,但实际运用时,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到位,甚至十分混乱。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总是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来构建新知识。所以,应当指出的是学生并不是大脑空白地走进课堂,而是带着自己成长过程中形成的诸多认识——前概念。那么,学生的前概念若与科学概念有偏差,就会在理解科学概念时产生错误的理解及应用。这就是所谓的“迷思概念”。
关键词:“迷思概念”;共价键教学;高中化学;情境互动
引言
化学键是化学基本理论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尝试用共价键教学案例来谈谈“迷思概念”的研究与应对,因此,教师应当研究高中化学概念中容易出现的“迷思概念”,并采取有效措施和对策,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提高学习效率。
一、课前——基于前概念的迷思概念预设和剖析
教师要重视学生在学习具体概念之前所具有的前概念,并充分暴露前概念带来的迷思效应,注意利用其中积极的成分,努力根除错误的成分,是概念学习的有效策略。
在学习共价键时,学生已经掌握离子键的基本概念。离子键概念是共价键概念的前概念。那么,在课前,教师应该对共价键相关的迷思概念进行预设和剖析。具体如下:
迷思概念预设1:共价键是阴阳离子间的静电引力?共价键是原子间的静电引力?1个H可以与很多个Cl形成共价键?
剖析与对策1:教材对共价键描述比较通俗,且学生受前概念影响,在离子键的认识上错误理解共价键概念。教师应帮助学生对离子键和共价键进行充分的诠释与区别。
迷思概念预设2:离子化合物能导电,共价化合物也能导电?离子化合物能导电,共价化合物不能导电?
剖析与对策2:对电解质与导电关系、与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关系,梳理不清。对化合物导电条件理解不透。
迷思概念预设3:氯化氢的电子式                  ?表示氯化氢的形成过程                                             ?
 
表示氯化氢的形成过程                                                              ?
能在水溶液中形成离子的化合物都是离子化合物,形成的作用力就是离子键;
剖析3:教材用氯化钠的电子式、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形成过程、氯气的电子式、氯化氢的形成过程为例,简单、单薄,不足以区别于前后概念——离子键案例。对二者的符号表达,简单阐述书写规则,教师挖掘深度不够,应当从加强学科理解来帮助学生区别不同类型化合物的形成本质及符号表达。
二、课中——建立情境互动,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
情境互动能令课堂更加活泼生动,令知识更加生动。在情境互动中,通过问题驱动来深化共价键概念的建构与理解,同时,学生问题驱动下能够主动思考与辨析离子键和共价键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而概念表征,按照知识的脉络发展,建立对应的教学策略如下(见右侧): 
在原有离子键的基础上,大多数学生知道氯化钠的形成是钠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变成阴离子,然后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氯化钠。但对氯原子与氢原子形成氯化氢是个空白。学生容易受前概念影响产生迷思概念,认为氢原子失去电子,氯原子得到电子而形成离子键。同样是共价键的学习,教师创设情境,利用问题驱动,促进学生思考氯化钠的形成与氯化氢的形成区别离子键与共价键概念,同时充分利用概念加强符号表达的深度理解,注重区别与联系,有效避免了离子键对共价键概念学习的影响。这对学生厘清共价键本质,不失为一种有效策略。
 
 
 
 
 
 
 
 
 
 
 
 
 
 
 
 
 
 
三、课后——反思与总结
在高中化学概念学习过程中,仅仅理解概念的内涵是不够的,我们要将针对结果的学习,变成概念的形成过程与概念的符号表达的学习,同时注重运用创设情境与问题驱动来加深体验,强化学科理解与表达。这样的概念才能被学习者真正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结论
基于前概念出发的逐步学习,再修正、完善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就是加深概念形成的体验过程。所以,在教学设计和实际课堂中,教师要提前预设前概念,运用前概念形成正面的影响,达成前概念的转变与新概念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黄薇,程译锋.预防共价键迷思概念产生的教学策略[J].高中数理化,2015(22):58-59
[2]林春容.谈高中化学教学中“迷思概念”的应对[J].教育科学,2012(10):172
[3]徐友华.迷思概念的成因分析及教学建议[J].中学数学参考,2014(1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