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探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体育教学对策研究
作 者:楼 天
(诸暨市海亮外国语学校,浙江 绍兴 311800)
大
中
小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下,全面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成为当前体育教学当中的重点内容,尤其在初中体育教学阶段,教师更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实现体育教学的高标准和高质量,为培养符合教学目标的综合素质人才作出努力。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体育;教学;策略
前言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成长学习的关键,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必不可少。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进行统一式教学,降低了体育潜能的激发,不利于体育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新型课程标准下,教师如何根据学生实际发展状况,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改进、指导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就是我们今天探讨的内容。
一、充实体育器材,重视基础训练
为了打造高效率的体育课堂,促进学生学习锻炼,实现体育素质的全面教学,作为教育者来说,必须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提出要求,做出适当的教学改变,前提基础则是相关教学体育器材的充实。在进行一节体育课之前,教师必须保证在体育课堂上能够有足够的器材供学生们进行练习和训练,为学生的体育训练奠定基础。因此,学校应当加大对体育器材的投入,确保学生的正常训练不受影响。例如,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经常训练的项目有篮球、足球、毽子等,学校相关负责人需要定期记录器材的数量,如有损坏缺少的情况,应该及时的补充和更新,避免学生在接下来的体育课堂当中受影响。另外,为了让学生真正的了解体育,发挥体育课堂的作用,教师还需要在体育器材充实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基础功的训练。比如,在学习篮球时,学生需要在学会"运球"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接下来的篮球训练,所以此时教师就需要保证全班同学在运球的基础功上下功夫,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先将正确的运球方法和技巧给学生们进行展示,随后让学生进行自主训练,同学之间轮流进行投篮练习,巩固基础,为接下来的篮球进一步训练提供切实的帮助。因此,充足的体育器材和基础功的训练为体育教学奠定了基础,是促进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教育者应该予以重视。
二、分组设计教学,促进个性发展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存在着差异性,且这种差异性较为明显,比如由于学生们的生长环境、遗传等因素的作用,学生之间存在的性别差异、身高差异将间接导致体育锻炼效果的发生,让课堂整体教学效率变得不均衡。因此,在新型课程标准的要求下,体育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具体环节的过程中,必须提前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研究,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来设计教学方案。例如,男同学偏爱一些运动强度大的活动,像篮球、足球等,而女同学相对来说喜欢活动强度较小的活动,像排球、踢毽子等。此时教师就可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来进行分组教学,即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将男生和女生分开,注重对男同学篮球足球技能的讲解和训练,对女同学则教会他们踢毽子的技巧和排球"垫球"的技巧,让学生在身心发展差异性的基础上,实现最大化的运动效果,为体育课堂增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身高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比如安排个子高的同学负责"拦网",个子低的同学负责传球和运球,确保每位同学都能各司其责,充分的发挥个人的特长,并不断的强化技能训练。因此,教师通过合理的设计分组教学的方法,既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自信心,强化运动效果,又可以促进个性的发展,实现课堂的高效性。
三、优化教学手段,创新体育游戏
传统的体育课堂比较单一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只能维持十几分钟,教学效果较差,达不到体育课堂期待的效果。针对现实的体育教学情况,教师需要做出相关的教学改进,在保证了解学生体育爱好的前提下,为体育课堂注入活力,确保体育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以此达到效率和氛围的双重发展,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适当的在课堂中融入游戏教学,可以很好的缓解运动氛围,强化学生继续运动的兴趣,提升运动质量。例如,在学生们进行"50米训练"的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将全班同学为两大组,组织学生来完成"接力"游戏。首先,教师需要和学生们来共同制定游戏规则:两组同学的第一位同时出发,在到五十米终点时,将接力棒传给下一位同学,下一位同学继续跑五十米。接力棒没接住的话迅速捡起来继续,最终哪个小组的同学先围绕操场跑完一圈即为胜出。在制定了规则以后,学生们开始进行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得到了激发,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有助于体现"全员参与"的教学要求,体现新型体育教学的价值。
四、健全评价机制,提升体质水平
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在自身发展方面已经有了基础的认识,为了真正的体现体育教学价值,完成体育教学高效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即让学生对自身的表现作出及时评价,理清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在接下来的训练中有目的的进行训练,促进个性发展,提升体质水平。例如,在进行了排球"垫球"教学以后,教师请学生来进行训练结果的展示,并让学生自身和同学之间进行评价,发挥评价的作用。比如,教师指向一位学生"你对自己的训练结果满意吗?""不是特别满意,因为我垫球的过程总是接不住球,球一直掉。我还要多加练习。""分析得很好,这里的手臂必须要摆平,将胳膊看成一个整体,同时用力,再训练看看。"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分析和改进下,该学生收获了较好的运动效果,逐步提升了学习自信,掌握了运动技巧,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渐渐提升了体质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的体育教学在整个教育过程当中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者的重视和认可。为了让体育教学充分的发挥它的作用,教师就必须结合教学工具,强化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并通过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途径等营造多种模式教学的体育课堂,从而打造高效课堂,开拓新的体育教学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建祥.浅谈新课程下初中体育的教学模式[J].赤子,2019,(27):151.
[2]曹茂光.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16):22-23.
[3]林洪霞.新课程下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分析[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9,(2):126-127.
[4]刘学文.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体育教学[J].魅力中国,2019,(8):53-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