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基本功。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本文我主要探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朗读能力
引言
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笔者一直在积极探寻可以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如果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从而让他们爱上读书并且懂得如何去读书的话,我想这就是培养他们终生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同时,朗读也是阅读的一种基本形式,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首先就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先学会朗读,然后才是大量阅读。也正是基于此,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我们新时代语文教师探讨的重要课题。
1.绘声绘色的范读,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要想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让学生先喜欢朗读是第一步。只有让学生对朗读感兴趣,他们才会积极地融入到朗读学习活动之中,才会自主地朗读课文,能力才会在朗读训练中得到提升。而好的范读又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调动学生情感共鸣的有力措施。故此,我认为我们教师应该先为学生做好朗读示范。或者先组织学生仔细聆听那些发音标准、感情饱满的课文录音,引导学生掌握好发音、断句。
例如,指导学生朗读《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第一步先让学生自行阅读原文,正好音,停好顿,第二步给学生放映事先准备好的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图,并配上柔和、轻缓的背景音,我便随背景音和景色图开始进行范读。学生们在这样的范读氛围中一边赏析小兴安岭的美景风光,一边屏气凝神地倾听课文范读,我适时把握机会,让学生进行试读,学生们一个个兴致高昂,纷纷效仿笔者刚才的朗读状态开始朗读,总之,范读引导的实时融入,可以使学生以最迅速、有效的途径感知课文的语境和情感,并及时投诸于课文的内容情景中。
2.多元朗读方法,引导学生读出感情
朗读方式不拘一格,可以多个人一起齐读,也可以是学生自己读,一般而言,比起这些固化传统的朗读方式,爱玩喜动的小学生大多喜欢更为趣味性的朗读方式,如表演读、引读、按角色读、配乐朗诵等等。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朗读指导中需立足于朗读材料,事先做好调研准备,哪一篇文章的哪一个片段应当采用哪一种朗读方式,需事先规设好,如此方可以开展有目标、有重点的朗读训练。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中包含大量的对话,在朗读时要想做到声情并茂,便需要正确把握好对话中各人物的情感,教师要做的便是引导学生掌握好人物的情感。
例如:在朗读《陶罐和铁罐》一文时,我先引导学生将课文读熟,然后让他们画出文中体现陶罐、铁罐内心情绪的词语,如傲慢、谦虚、轻蔑、恼怒等等。在深入感悟了这些词语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活动,学生甲朗读铁罐的部分,学生乙朗读陶罐的部分,如此更有助于学生感受陶罐、铁罐的情绪和情感,学生在朗读时也更容易投入感情,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升。
再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小公鸡和小鸭子》、《小壁虎借尾巴》这类角色鲜明的文章时,笔者就会采用分角色朗读;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桂林山水》这类抒情性强的文章时,我采用的是个别读、自由读和比赛读多种形式结合的朗读方式;当学生课堂上出现疲劳、分神时,我会让学生比赛读,读出竞争、读出挑战,将学生的思绪再次拉回课堂......如此一来,每一节课都是新的开始,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体验,通过多样化朗读活动,真正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3.注重朗读评价,引导学生知己知彼
课堂上的朗读评价呈现出一定的鼓励、反映、策动作用,学生朗读完毕后,教师适时给以客观真挚的朗读评价,有助于学生及时反思、归结并改正,发现读得好的地方,优化读得不好的地方,可以督促他们不断强化朗读能力,在体会语言独特魅力的同时激发朗读的踊跃性。在朗读评价时,教师要注意多给出一些发展性、激励性的评语,少一些终结性、独断性的评语,比如发现有学生朗读的语速过快时,可以给出这样的评语:“这位同学朗读时一气呵成,发音准确、清楚,若是可以减慢语速,融入感情去读便没什么缺点了”。以类似激励式的评语,先肯定学生的亮点,再随机引出存在的不足,使学生可以更轻松地接受自己的不足,继而再适时提出发展性的建议,为他们指明优化的方向,如此欲抑先扬式的评价方式可以使学生以乐观的心态纠正朗读缺陷,在潜濡默转中养成优良的朗读习惯。
4.利用电视节目,拓宽学生朗读视野
除了做好课堂的朗读指导之外,我们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朗读活动拓宽路径,指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理解朗读的重要性,加强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让学生拥有坚持朗读、持续朗读的自信和热情。例如央视的一档电视节目《朗读者》,一经播出,就掀起了一股全民朗读的热潮。我们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观看这档节目,从中去体会汉语的美。“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要读的有万丈豪情;“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要读的有温情。那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如果不去朗读,不去品味,那诗中的豪情壮志、凄美柔和就体现不出来。
结束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只有我们教师持之以恒地努力,不断为学生创设朗读平台,指导学生多样化朗读,为学生拓宽朗读路径,让学生在课堂上,生活中朗读,才能潜移默化地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惠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18(89):61.
[2]曹海路.建构方法分层渐进——中年段学生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索研究[J].考试周刊,2018(9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