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根据我院“双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外语系日语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探索,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定、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教学和作业布置、课外活动、专业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方面。
【关键词】 日语专业,人才培养,应用型,探索
前言
根据国际交流基金实施的关于“2009年海外日语教育机构调查”结果显示,全世界学习日语的人有365万,在中国就有82万之多,据不完全统计,在众多的高等教育机构中,开设日语专业的普通院校有440余所,其中独立院校有100多所,当然各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不尽相同。
较早设立日语专业的一批研究型综合大学以及外国语大学,大多是以培养日本语言、文学、社会、文化、经济、教育、外交等领域的专门人才为办学目标;后来设立日语专业的普通本科院校多重在培养能够胜任日语翻译、日语导游、对日经贸业务、日企管理、日语教学等工作的复合型日语人才。最近十几年内后起的独立学院日语专业又是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呢?一般也是复合型、应用型,有的是根据学院办学条件兼培养IT日语人才。我院经过积淀和探索,形成了自己“地方型、教学型”的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 学院“双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
早在2010年7月12日,我院颁布了《关于实施“双能力”人才培养计划的意见》,要求结合我院“地方型、教学型”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推动教学模式改革。
2011年4月21日又对“双能力”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情况做通报,重申了我院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到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高校实行“双能力”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强调了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过程应该包括实验与实践学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习实践环节。
学院自2001年办学以来,在每一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数月前,都会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给出指导意见,特别是《关于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3)的指导意见》指导思想方面要求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双能力”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第“任务与要求”中明确指出“要科学定位培养目标”,“明确学生入学后至毕业时要具备的基本能力”,“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方法”。
二、 日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1、人才培养方案的精心制定和修定
根据系部工作记录,2004年4月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外语系就关于专业定位召开过研讨会; 2009年开学初又召开了主题为“立足教育改革的大背景,定位教学工作总思路”的外语系教学工作会议;2010年关于本系发展召开研讨会议,2011年关于发展专业特色召开过会议。
根据学院“双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外语系对2007—2010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微调,砍掉了日语词汇学、日本市场概论、新编日本史、日本文学史等传统的人纯语言研究或者过于细化、不适合本院教学实际的课程。
合并了一部分课程,例如将旅游日语会话和日语导游资格证书课程合并到导游日语口语课程中;高级日语口语和高级日语听力本来在第五和第六学期都安排了,现在合并到日语视听说课程中,在大三学年分两个学期教学。
缩减了一部分课程的课时,例如将安排在大三学年的第二外语英语(3)和(4)减掉,只保留了第二外语(英)(1)和(2),在大二学年中集中授课。
考虑课程体系的优化,增加了日汉翻译、日语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日本报刊阅读、日语影视赏析等课程。通过这些调整,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学时得到保证或增加,培养方向更加明确,突出了我院日语专业的培养特色。
为2011级入学的新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之际,根据学院《关于制定2011及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以及《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外语系“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日语专业仔细研究和修改上一级人才培养方案,将2011级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为“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高素质日语人才”。
2、课程教学、作业设置和考试考查方式
作为新世纪把握时代脉搏的八零后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情景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也是较多运用的,会话、商务、导游等课程,会用PPT的画面给出相应的情景,来要求、限制或帮助学生思考。
作业设置方面,如果只是以往的布置课后题做到作业本上由老师批改订正的作业布置形式,似乎不能完全适应日语人才培养应用型的目标。如何以这个目标进行作业布置呢?日语教研室的专任老师们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长期的探索。
日语会话课程作业从大一开始就让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内容自编对话写到作业本上,老师会为其认真批改,令其扬长补短,学以致用和发展创新。
《日语外贸函电》课程让同学变身成为公司某部门的业务负责人去进行商务函电的草拟和操作,让学生有了身临其位、跃跃欲试的兴趣和兴奋。
除了以上课程教学和作业设置,应用型人才培养也体现在考试考查方式的转变方面,2011年毕业的日语专业的学生,包括选修课和考查课,都是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查,在针对2011和2012年入学的新生制定教学指导的时候,除了《日语会话》《导游日语口语》《日语口译实践》等课程沿用口语考试形式之外,根据实际的教学要求,《商务日语》也采用口语考试的方式进行,只要在学期初开课三周内提交非试卷考试的论证及申请并经教研室、系部、学院教务处审批通过即可。《商务日语谈判》《日本概况》《日汉翻译》《日语视听说》《日语外贸函电》等一部分必修课程设为考查课,可以是闭卷考试,也可以根据课程性质以提交大作业(即学期论文)的形式进行非试卷考查。另外,根据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日语写作》、《日本概况》、《日汉翻译》、《日语视听说》《日语外贸函电》等课程,虽为考查课,还是沿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查。
3、课外活动拓展学习效果
学院广播台星期三中午12:00—12:30和下午18:00—18:30都是日语专业的学生在用日语进行广播。这些日语播音员是日语专业老师及上一届播音组长通过初试和复试严格选拔的,在大二学年入选日语播音组的学生播音员经过职务分组,事先找到播音材料进行编辑和练习,通过整改试播合格后才允许进广播室播音。通过播音准备及训练,日语学生播音员不仅口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而且文章阅读和写作技能也大为提高。
除了日语学生广播之外,日语专业还学习英语专业助教团的做法,成立日语助教团,在日语专业大二,大三学生中选拔口语及综合日语基础较好、有责任心、声音洪亮的应聘者辅助系部带日语专业大一新生的早读和晚修。这些学生助事先准备后领读大一新生学过的课文及对话,力所能及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解答学生做练习册过程中的疑问。
日语专业学生可以参加日语角、日语演讲比赛等活动,即交流了日语语言、日本文化方面的知识,又锻炼了听说快速反应及日语口语表达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等。另外,外语系文化月的英、日语影视配音大赛历来为学生期待和欢迎,上一年度举办的影视配音大赛中,2010级日语(2)班的5位选手经过三个环节脱颖而出,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文化月每年必不可少的一道风景线就是寿司大赛,比赛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参赛者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比赛不仅要比较寿司制作的色、型、味、香等基本要素,而且在制作过程中,也需要成员之间配合的默契。寿司大赛上,各位选手要根据要求在限定时间内做出营养丰富、色彩美观的造型呈给评委评比。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比赛和活动,日语专业的学生充分展现了自身专业素养和能力,培养和友谊和团队合作精神,这些对今后的学习深造和投入工作都大有裨益。
4、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我院“3+1”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就包括学生在学院和用人单位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大四学年到实习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日语专业的学生到用人单位去之后,普遍反映较好。
毕业论文的选题符合我院日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与区域经济建设相结合,是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专业能力、以训练和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培养探索精神和掌握自主学习方法的实践训练。有足够的知识面覆盖,能够确保学生在毕业论文环节中得到独立训练。历届大四学生大都是在实习期间,甚至结合自己的实习岗位,完成毕业论文的。
[参考文献]
[1]国際交流基金. 海外の日本語教育の現状 日本語教育機関調査?2009年 [Z],http://www.jpf.go.jp/j/japanese/survey/result/(2011年3月).
[2]徐淑丹,宋晓真,张新. 广州地区日语人才需求现状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1月(第31卷第1期).29—32.
作者简介:张思玲(1980.6-), 女,汉族,山东临沂人,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外语系,讲师,从事日语教育及语言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