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冯双白先生对舞蹈《开都河之子》编创方法

浅谈冯双白先生对舞蹈《开都河之子》编创方法

作 者:刘怀达 (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音乐教师 841000)

         [摘要]通过冯双白先生在兵团第二节舞蹈大赛上的讲座上所探讨的舞蹈的几种编创方法,尤其以我校(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原创舞蹈《开都河之子》为切入点,展开一系列的论述。经过查阅文献,调查当前我校高中课程内开设的舞蹈课的现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进而探讨我校原创舞蹈《开都河之子》的舞蹈编创思维及对中学生的教育意义等。 
         [关键词]原创舞蹈;舞蹈编创;教学;发展方向  

        2012年11月中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届舞蹈大赛在乌鲁木齐拉下了帷幕。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选送的舞蹈作品《开都河之子》、《香梨树下》、《树 . 生命》等均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尤其是获得了非专业组一等奖的舞蹈《开都河之子》,该舞蹈以现当代舞的表现手法,具体展现和激励了当代少年们树立远大理想的行为准则,同时,这也使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多年来积淀与创作出的文艺成果,在兵团艺术界内大放光彩。
        参加兵团第二届舞蹈大赛的演员和编导们有幸聆听了前来参加颁奖的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分党组书记,文学博士,著名舞蹈评论家冯双白先生的讲座"抓住舞蹈创作的感情点"。围绕着舞蹈界艺术创造上的趋势、特点、编导想法等问题进行一系列的交流。冯先生谈及观看兵团第二届舞蹈大赛的感想:“如今多数的文艺晚会,过于追求场面的豪华,舞台的绚丽,却疏忽了文艺作品的质量。而兵团第二届舞蹈大赛却证明了真正的艺术还是存在的,她就存在于我们的边疆。本次大赛的作品,总体来看,情感与内容饱满酣畅,作品主体精神坚强有力,具体体现了军垦的精神、人文精神,兵团坚持了良好的艺术创作方向”。
舞蹈的动情点“点睛之笔”
       冯先生在讲座上一再以华山中学原创舞蹈《开都河之子》为例证,展开了一系列的舞蹈编创方面的论述。
舞蹈《开都河之子》抓住了舞蹈的“动情点”这个关键词,这个“动情点”正契合了“抓住舞蹈创作的感情点”。如在该舞蹈中体现了“母子情”、“同窗情”、“义勇情”以及“励志情”。该作品的编导教师张婧以其敏锐的艺术视觉,捕捉到了校园学习、生活中的感人细节。如《女孩与仙鹤》、《大山支教》等,这些在国内获得重要奖项的作品,都是以校园或者青少年生活的鲜活、生动的真实题材进行创作的。尽管这种题材层出不穷,可是以编导的不同艺术角度进行兼收并蓄,就不乏佳作问世。
        冯先生提出了当代社会文艺创作主流方向的改革:人类创作要敢于发掘自身真实的一面,摒弃一切虚假英雄主义。他的这一看法在而今的艺术创作上确有体现,如《开都河之子》之中以母子情体现了人物原型,即年仅16岁的花季少年朱汉卿,当他发现一位回族少女掉入开都河挣扎求救时,他义不容辞的跳进水中舍命相救;当朱汉卿的同学们体会到了朱汉卿母亲的悲痛欲绝时,同学们的同情之心又促使他们去"爱护"着这位英雄妈妈。这是一种最本真最质朴的行为,正是因为这份本真和质朴,才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
        在文学创作之中。如诗歌、散文都有自身的“眼睛”,这个“眼睛”实际上是“点睛”之意,是“动情点”。舞蹈的也同样需要这样的“眼睛”。总而言之,抓住舞蹈动情点,在其之上深刻挖掘,进行相应的艺术处理,这一细节的发现是每一位艺术从事者或者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学习尝试的。
        舞蹈编创中队形流动与道具的巧妙运用
        舞蹈不仅仅是靠一个或多个舞蹈动作与呼吸、 力度、 音乐旋律、节奏、道具、服饰等因素结合,它还要经过编创者精心地组织队形结构,使其成为能够表达一定思想、情感、意图的特殊的肢体语言和表现形式。创编舞蹈队形流动变化的方式复杂多变,当今的舞蹈形式不应束缚在纯现实的逻辑当中,要大胆创造空间和时间的穿插。"藏"和"露"是现当代舞编创的最佳方式。冯先生的以上观点都在《开都河之子》这个作品之中有所体现,故而这称得上为自治区及兵团范围内为数不多的好作品。
       《开都河之子》这个作品大致分为少年牺牲前和少年牺牲之后两大部分。该舞蹈把握住了流畅的动作变换和队形流动,和整洁干净的空间转换,编导在这方面特别注重动作旋律的编织和节奏方面的处理。在文艺创作进入高度自由的今天,舞台上的一秒钟就可以转变一个世界,这种魅力在非文艺创作领域之外是其他领域不可及的。
在道具方面,《开都河之子》以“蓝绸”、“书本”、“外套”为主,巧妙地衔接了舞台空间的转换,增添了舞蹈情感的效果等。第一部分开场以“蓝绸”代表湍流的河水,为故事发展走向埋下了伏笔。就舞蹈形式而言,“蓝绸”为“藏”也做好了伏笔,待“朱汉卿”将回族少女救上岸之后,舞台瞬间撤下蓝绸,转变了到了另一空间,此时“露”又得以体现,即少年英雄的“外套”“浮现”在了“水面”。“外套”继而接替为下一主题的伏笔,母亲抱起“外套”是对“母子情”阐释最为凝重的一笔。第二部分的道具具体体现在“书本”上,少年英雄的同窗们以群舞的形式,手握“书本”展现刻苦学习的一面,也是对少年的英雄事迹进行进一步的继承。继而“书本”又演化为"录取通知书"来报答母亲和少年英雄未完成的理想。
        舞蹈带给人的审美体验终归向着“真善美”
        冯先生在舞蹈的审美体验方面强调:舞蹈是向着真善美的力量,舞蹈不止有肢体自由的美,更有心灵折射的美。而舞蹈编创的基本思维又是把客观生活的表象及其思想感情的内涵能动地转化为舞蹈的形象和语言,就是舞蹈思维的创作历程和特性。
从《开都河之子》的排练到演出,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来演绎真实生活中感人的事件,这样不仅对学生的舞台表演经验得到了磨炼,也近一步让"朱汉卿"的校友和同窗们切实体验到了至善、至真、至美的人间情味。这是一部具有指引青少年向着真善美而奋斗的教育意义的舞蹈作品。
       结 语
       笔者有幸在讲座上与冯先生进行了探讨和学习,在与冯先生的交流中,冯先生对我校的文艺成果表示了极大的中肯。同时笔者认为,普遍的艺术指导意义源于文学修养的积淀,任何形式的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文学的温床。
       在每个人的生活和学习中,尤其作为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学习如何对艺术进行更广义的思维和更深层的探究,也要学会善于发现真善美的原始生活状态,以真善美的角度观察生活,捕捉形象。然后切入到舞蹈教学乃至艺术教学当中,给学生以“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1]的深刻领悟,从生活和学习中进行总结和凝练,在不脱离实际的基础之上,把握住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题材,创作出深入生活贴近生活的艺术作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所以,在中学开设与舞蹈创编有关的课程得同时,要更多的挖掘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吸收本土的文化精髓。更能直接的给受教育者以积极的奋斗目标和人生启示。

注释:
[1]见孔子《论语.季氏篇 》。
[2]见朱熹《观书有感》。
[参考文献]
[1]孙天路.中国舞蹈编导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4]王凌众.舞蹈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和功能[J].北京: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