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解读《猫》
作 者:李雪莲
(北京市三家店铁路中学,北京 门头沟 102300)
大
中
小
摘 要:统编本教参编写的目的是帮助教师备课,《猫》是统编本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教读课文。第二只小猫到底是不是母亲从舅舅抱回来的,教参答案和学生理解之间产生了分歧。本文针对此处分歧,结合相关文本内容进行剖析,希望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关键词:统编教参;《猫》;答案失误
郑振铎的散文作品《猫》入选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作为教读课文放在第五单元"人与动物"主题下的第一篇课文。为了帮助广大一线教师把握教科书的内容,解决备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写了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本书对课文解读全面,提供资料翔实。但在对《猫》这一课关于整体把握的思考探究题的参考答案上,教参答案和教师学生理解之间产生了分歧,这里特提出来讨论,希望能加深对该篇散文的理解。
一、教学用书中的失误点
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默读课文,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下表.
设计本道题的目的是运用摘录和概括的技巧,引导学生总结三只小猫各自的特点和命运,梳理"我"及家人对它们的印象,感受,整体把握全文内容。但在第二只小猫的来历一处,所填内容出现了问题。
我们先举第二只小猫来历所对应的原文段落:
"隔了几天,二妹从虹口舅舅家里回来,她道,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猫,很有趣,正要送给人家。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一只来。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一只浑身黄色的小猫同来。立刻三妹一部分的注意,又被这只黄色小猫吸引去了。"
就这段原文看,小黄猫是母亲带回来的是无疑的,并没有明确说明这只猫是从舅舅家要回来的。从前面的内容看,三妹是最喜欢猫的,所以当她听到二妹说舅舅有猫正想要送人的时候,便怂恿她去拿一只来。因此,带猫回家的人自然应该是二妹才对。而文中却是母亲带着小黄猫回来的,至于究竟是从何处带来的,文中并没有清楚的交代。
二、小黄猫来历的不确定性的意义
"母亲回来了,却带了一只浑身黄色的小猫同来。立刻三妹一部分的注意,又被这只黄色小猫吸引去了。"
笔者注意到在写小黄猫来历的句子中出现的"却"字和"又"字耐人寻味。
从词性上看:"却"副词表示转折,联系上文三妹怂恿二妹要猫的内容看,小黄猫应该不是从舅舅带回的。从情感表达上看,正当我们全家对第一只猫的病亡充满了惋惜之时,才隔了几天,家中就来了一只小黄猫,它的出现弥补了我们感情上的缺口,"却"字写出了我们全家的惊喜之情。因此,三妹的注意力从怂恿二妹要猫很快转移到这只小黄猫身上来。在这里我们可以关注一下作者表达的语序,正常的语序应当是"三妹一部分的注意立刻又被这只黄色小猫吸引去了。"而文中的语序是"立刻三妹一部分的注意,又被这只黄色小猫吸引去了。"语序的变化带来了表达效果的强化: "立刻"一词表示时间短暂,强调了三妹注意力转移之快,同时"又"字有更进一层的意思。注意力的转移其实意味着情感的转移,即将对第一只猫的喜爱,因亡失产生的惋惜之情都加注在这只小黄猫身上,从而爱猫之情更深一层。
这一点从文中对第二只猫的多处描写上均有所体现:
"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通过与第一只猫性格上的比较,得出第二只猫更加招人喜爱的结论,也就奠定了它在全家人心里较第一只猫更加重要的情感地位。
可以试比较原文与修改文的不同:
原文:"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修改文:"它在园中乱跑,会爬树,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会扑过去捉。"
清代刘淇在《助字辨略》中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虚词,是养成文章性情的重要部分,也是表现人物情绪的重要支撑。 猫自然是会爬树的,并不值得专门拿出来讲,"又"字有重复或继续之意,联系上文的小猫的 "乱跑"行为,可以看出我们全家人是带着多么欣喜的眼光在追随着第二只小猫的行为。"有时"表明事件发生的偶然性,"也"则强调了小猫扑蝶行为的必然性。看似矛盾的表述其实正说明全家人一直在关注着小猫。也表明了小猫在我们家里的重要地位。
正是因为第二只小猫来历的偶然性,以及在全家人心中的重要的情感地位,所以我们全家人对第二只猫才会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得好几次。每次总要寻找了一回";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虽然是"笑骂",但这背后却是表达对它乱跑行为的担忧。至此,爱猫之情达到顶峰。所以当第二只小猫真的亡失了以后,这件事对全家人的打击是巨大的:我怅然愤恨的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猫的人。我家也好久不再养猫。
三、对于主题的帮助
文章的预习提示中说:一个爱猫的家庭永不养猫,其间发生什么事情?带着这个问题去读课文,注意梳理文章思路,特别是"我"思想情感的前后变化。事件的变化带来情感的变化固然没有问题,但我们还是要对两者的关联度进行更进一步的梳理。
第三只猫出现的的很偶然,"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曹文轩在《小说门》中说道:情感是一种渗延状态。任何一种情感都不是单纯的,而是互为掺杂,互为渗透的。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第一次见到第三只猫的情感评价是-可怜,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我们一家决定留下小猫仅仅是因为同情和怜悯吗?
第三只小猫毛色是花白的,让我们想起了第一只小猫,自然它曾经带给我们的欢喜和酸辛也被唤起,死寂的情感得以重新复苏。我们之所以收留第三只小猫应该也是有着移情作用的影响,即全家人把对第一只小猫和第二只小猫的感情投射到第三只猫的身上。这一点下文也有印证:
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
它渐渐的肥胖了,但仍不活泼。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
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清楚的感知到:活泼,喜欢玩游,捉老鼠写的都是前两只猫的特点。正是在移情的情感基础之上,我们才收留了第三只小猫,当发现它的表现不像前两只小猫,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忧郁时,我们对它的情感基础消失了,自然也就不喜欢它,它在我家就成了可有可无的动物。所以当后文发生"鸟死事件"时,我们全家才会都毫不犹豫的怀疑是它把鸟吃掉的,进而想到要去惩戒它。试分析在"鸟死事件"中全家人的语言:
"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请注意本句的语句表达:话很简短,语调平静,仅仅由于第三只猫经常对着鸟笼凝望,妻子就断定它"会"吃鸟,简短的表达大大增强了判断的力度,
"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一定是猫,一定是猫!"
"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猫在这里了。"
在上面的语言中长短句交替。长句讲述鸟死情况及判断真凶的依据时很具体,短句确认凶手就是猫。在这里请注意长句出现的时机:仅仅是我看到鸟死了,羽毛松散着,关于凶手没有任何其他迹象的前提下,仅仅凭着"它常常对鸟笼凝望"这一行为妄下断语。句中反复出现的"一定"、"不是,还有"、"为什么不"这些词均强化了我们全家对花白猫的不喜程度:追打过后,仍认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文章至此,读者方才明白我们全家并非真的爱猫,芙蓉鸟因为叫的很好听而取悦了妻,妻便常常叮嘱张妈照顾小鸟。可见不论什么动物,我们全家爱的仅是它带给我们情感上的欢愉,三只猫的形象由此得到了统一,即他们均是弱小者,他们的悲剧命运是注定的。
文章主题的深刻不仅在于对弱小者命运的揭示,更在于身处强势者的反思和自省。黑猫的出现让我们全家明白了之前花白猫遭到了我们极其不公正的对待,由此引发了我的自责和忏悔: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短短的两句话中共出现了六次"我",强化了反思的主体-强势者,强调了反思的深刻:良心的自责。朱熹集注曰:"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忏悔负疚之情达到顶峰,强烈的自省精神和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得以体现。而两个月以后花白猫的意外死亡,更使我丧失了弥补错误的可能,注意这时称呼的变化,我们对第一只猫与第二只猫的称呼为"小猫",而第三只花白猫则被称为"我们的猫",这一变化是耐人寻味的。称呼的变化体现出了情感的推进,真正实现了对弱小者的尊重和同情。"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掷地有声的表明我对生命的尊重和严于律己的精神。文章主题也更深一层。
以上笔者通过对教参分歧点的深入挖掘,梳理了作者情感变化脉络以及对主题的影响,仅为一家之言,也盼高明者读后指点一二。
参考文献
[1]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七年级上册)[T]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07):92-95
[2]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T]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07)223-224
[3]曹文轩《小说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01):134
[4](清)刘淇著,章锡深校注《助字辨略》[M]上海:中华书局 2004(07):366
|